1试验材料及方法1.1试验材料碎石:Ⅱ类碎石,含泥量0.6%、针片状6.2%、压碎值11.2%;水泥:P.052.5R水泥;机制砂:粒径0~4.75 mm,石粉含量为3.5%;河砂:Ⅱ区中砂,细度模数为2.7,孔隙率为37.7%;矿物掺合料:硅灰;外加剂:FDN-SPR蔡系缓凝高效减水剂,用于改善混凝土的性能。1.2试验方法根据《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02),组织配合比试验,确定水泥、机制砂等各类原材料的合适用量,通过材料的组合应用,制得高性能的机制砂混凝土。试验期间,采用L形流动仪检测,根据实测结果评价混凝土的性能。2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2.1配合比计算(1)参数假定。水泥∶掺和料=3∶1(体积比),硅灰∶矿粉=2∶3(体积比),单位用水量为170 kg,机制砂率为0.39,混凝土含气量为1.0%。(2)配合比计算。水泥432 kg/m3、矿粉70 kg/m3、硅灰40 kg/m3。水泥∶砂∶碎石∶矿粉∶硅灰∶水=432∶682∶1 080∶70∶40∶1 700,由专员用L形流动仪检测,确定混凝土的具体性能特点。2.2试配及精细化调整减水剂的用量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影响,用量偏少,不利于混凝土施工;用量偏多,将加大离析、泌水等异常状况的发生概率。试验过程中,前三次逐步增加减水剂的用量,可见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流动速度均增加;第四次出现泌水现象,但此时坍落度和扩展度均有增加的变化趋势;第五次,砂率增加,原本较为突出的泌水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扩展度、坍落度均无增加,流动速度降低,经过检测后得知减水剂饱和点约为1.9%,继续增加减水剂的掺量可能面临离析问题。通过对五次试验的对比分析可知,第三次试验配比的混凝土性能最佳。将配比选取为砂∶碎石∶矿粉∶硅灰∶水∶减水剂=432∶682∶1 080∶70∶40∶170∶10.3,据此取用适量优质的原材料,组织配比试验。2.3水胶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水胶比的增加将使混凝土坍落度提高,且各阶段的变化具有独特性,水胶比从0.28增加至0.30时,坍落度的变化最为明显。水胶比在0.28~0.30范围内时,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较高,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全程无明显下降。根据此规律,将水胶比选取为0.3,在此条件下进行研究[1]。2.4砂率的影响机制砂表面有棱角,会加大粗糙度;机制砂中石粉含量较高时,将有混凝土开裂现象;砂率的增加会导致混凝土黏性的提升,流动性则有下降的变化。严格控制砂率是保证混凝土工程性能的关键前提之一。在本次试验中,砂率范围取35%~43%,随砂率的增加,坍落度有下降的变化趋势,砂率为37%时最为合适,此时混凝土的性能达到较佳的状态。砂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如图1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17.032.F001图1砂率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砂率从35%增加至37%时,混凝土强度大幅度提升;超过37%后,发生转折,强度虽有所增加但幅度较为缓慢,将37%视为关键的节点。砂率较低时,砂浆难以全方位覆盖粗骨料间隙和表面,密实性和抗压强度均下降;砂率偏大时,浆体在骨料中的占有量不足,不利于骨料间的稳定胶结,此条件下的拌和物和易性不足,混凝土的强度偏低。砂率以37%为宜,此时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较高,能够为高速公路施工提供可靠的材料支持。2.5矿物掺和料的影响矿物掺合料约20%,在掺和期间灵活调整,探寻在不同用量下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掺和料对坍落度、扩展度影响如图2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17.032.F002图2掺和料对坍落度/扩展度影响单独掺和矿粉,随着该材料用量的增加,混合料扩展度和坍落度均有增加;从用水量的角度分析,矿粉的需求量较小。矿粉掺和量取110k g,会影响混凝土的工程性能,导致泌水;单独掺和硅灰的配制方式,坍落度和扩展度均会在硅灰用量增加时减小;采取矿粉和硅灰粉同步掺入的综合应用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出两类材料的性能优势,有利于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掺和料对强度作用如图3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17.032.F003图3掺和料对强度作用混凝土的强度均有增加的变化,不同阶段的增幅有所差异。7d 的混凝土强度从58.6 MPa增加至62.4 MPa,28 d时从67.5 MPa增加至75.1 MPa。单独掺和矿粉或硅灰时,各混凝土的强度均有类似的变化趋势(提高)。相较于矿粉,硅灰的反应活性更强烈,若仅采用单独掺和矿粉的方式,其备所得的混凝土在强度方面略低于硅灰制备的混凝土。3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研究3.1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以石粉含量为变量进行调整,确定混凝土的实际强度特性,研究的参照对象选择的是岳阳砂混凝土。石粉掺入量为3.5%、7%时,从强度性能指标方向,均具有机制砂混凝土优于岳阳砂混凝土的特点。3.5%、7.0%掺量下的混凝土的强度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前期以7.0%掺量下的强度更高,后期该混凝土的强度虽有所增长但幅度减缓;达到50 d时,关系发生转变,3.5%石粉掺量下混凝土的强度更高,7%石粉掺量的强度则偏低。3.2机制砂混凝土的收缩率不同龄期各类混凝土(含三类石粉掺量以及岳阳砂)的收缩率不同,通过展开分析可知,试验的前14 d收缩量均具有机制砂混凝土更大的特点;此后发生转折,14 d后机制砂混凝土的状态发生改变,石粉含量为3.5%和10.4%时,制备的混凝土在收缩率方面与岳阳砂混凝土无明显差异;但以7.0%的掺量条件较为特殊,此时岳阳砂混凝土收缩率较高。3.3机制砂混凝土的徐变性能取两种石粉掺量(3.5%、7.0%)下的机制砂混凝土和岳阳混凝土,对比分析各自在不同龄期的徐变效应。随龄期延长,试验所制备的混凝土的徐变均有增加的变化。3.5%、7.0%两种石粉含量下的机制砂混凝土的徐变度较小(相较于岳阳砂混凝土),且此规律在各龄期均如此。随龄期的延长,该徐变度差异将逐步显现,与石粉掺和量的增加有关,此时混凝土的砂颗粒比例下降,弹性模量急剧降低;由于石粉的掺入,该部分材料会逐步填充至混凝土的微集料内,降低混凝土的变形性能,施工成型的结构更密实。3.4机制砂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抗碳化性能分析中,机制砂混凝土石粉含量考虑3.5%、7.0%;为准确判断机制砂混凝土的抗碳化特性,将岳阳砂混凝土(不掺和矿物料)作为对照组,进行系统性分析与判断。试验结果显示,C60混凝土的密实度较高,内部填充系数大,抗碳化能力突出,可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以免其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碳化。前7 d龄期内,各类石粉含量下机制砂混凝土状态均较为良好,不存在明显的碳化问题,岳阳砂混凝土在该时间段内已经有所碳化。随龄期的延长,机制砂混凝土出现碳化的情况,但其发生程度低于岳阳砂混凝土。在机制砂生产阶段,通过掺和料的应用,混凝土的密实性得到显著提升,构成密实状态更为良好的混凝土,阻碍了环境中介质成分的进入,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较小,碳化反应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混凝土的工程质量。石粉的掺入是提高机制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关键途径,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工程要求以及相关的材料特性合理掺入石粉。4结语综上所述,文章以C60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对其配合比设计和力学性能等方面展开分析,由此加深对机制砂混凝土的认识,明确其工程性能,以便更为有效地将机制砂混凝土应用于高速公路工程中。(1)考虑各配合比条件下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可知水胶比0.3、砂率0.37、矿粉80 kg/m3和硅粉30 kg/m3时,制备的机制砂混凝土具有更突出的性能优势,在力学特性、工作性能两方面的表现均较为良好,可以作为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的优质材料。(2)在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制备时,通过石粉掺和料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封闭混凝土材料,以免外部物质进入混凝土中而使其发生碳化。石粉掺和料对于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碳化能力效果突出。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