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国家愈加重视市政道路建设施工安全和质量,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开始注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衍生出深基坑施工技术。深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围护工程、支撑工程、降水工程以及地基加固等,属于综合性较强的系统性工程,易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国内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市政道路工程基坑工程设计标准,多数设计师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程实践设计。1工程深基坑施工特征国内的市政道路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时间较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使用该项技术。随着城市公路高架桥以及高楼大厦的重复性建设,大部分地下空间的应用足够被人重视,人口密集的城市深基坑工程的建设速度更快。(1)基坑的围护系统多数属于临时性搭建设施,该种设施设备安全储备较小,具有较高的风险。(2)基坑工程不同区域的水文情况、地质情况、工程周边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深基坑工程的区域性较强。(3)深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抵御变形能力与周边的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在开挖过程中会改变周边地基的应力场。(4)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采取降水措施降低地基地下水位,采用回灌措施补充基坑周围地下水。一旦水位发生明显变化,会导致周边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地下管线基础发生变形,影响对应的构筑物、建筑物以及管线等的稳定性。2深基坑施工技术应用环节2.1降水环节可以改善挖土的条件;保证基坑在干燥条件下施工;增强基坑的稳定性;便于对深基坑内部的土体进行物理学、力学指标等检测;大幅度降低基础流沙、坑底隆起、坑底管涌等不利因素发生的概率。在对应工程施工计划中,根据基坑土层的地质构造、基坑形状、开挖深度以及渗透系数等因素,选择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者管井降水的模式,确保在基坑开挖前2~3 d做好降水施工,确保基坑内的水位降至设计基础面以下至少0.5 m。2.2土方开挖环节开挖前,需要实地调查地下管线情况、进行物探定位,开挖探坑在不明处时,需要确定开挖尺度,安排专人指挥、负责看护,防止其余管线被损坏。土方开挖应遵循“分段分层、由上而下、先支撑后开挖”的原则,竖向分层高度不大于1.5 m,上一层喷锚支护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70%后,方进行下一层土方开挖。坑底原状地基土不得扰动,机械开挖时坑底预留200~300 mm厚的土层,由人工开挖至设计高程后整平;施工时,按照区段的划分情况分段施工。基坑施工前严格遵照设计标高要求做好场地平整工作,并核实基坑顶面、基坑底面对应的绝对标高,若实际基坑深度超过设计深度,应重新调整方案。2.3边坡防护施工环节本案例的边坡防护方式采用土钉+挂网喷射混凝土方法施工,土钉墙锚杆纵向间距1.0 m,横向间距为1.2 m。锚杆为Φ48钢花管,内注水灰比0.45∶1的水泥浆(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P.0.42.5);坡面挂Φ8钢筋网,间距0.15 m×0.15 m;设Φ14加强筋,纵横向间距同锚杆布设。钢筋网外侧喷10 cm厚的C25混凝土,坡面设置PVC排水管,直径为50 mm,长20 cm,间距2.4 m×2 m;坑顶面道路靠近基坑一侧设置30 cm×30 cm砖砌排水沟。2.4坑壁支护过程中的安全环节基坑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已审批方案要求对坑壁进行支护,防止土方坍塌或小块孤石落下伤人。边坡支护后应派专人24 h对基坑周边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对支护体产生局部变形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基坑使用过程中应进行严密监控量测,基坑周边荷载不应超过基坑设计荷载值,堆载距离基坑开挖边线不小于2 m,同时堆载荷载不得超过15 kPa。对基坑周围表面1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应采用硬化措施,避免水对坑壁的冲刷。基坑周边出现裂缝时,及时对裂缝进行封堵,加大监控量测的频率。3市政道路工程深基坑施工举措3.1做好基坑施工准备工作在市政道路工程深基坑施工前,由建设单位组织各相关方进行深基坑施工图纸会审工作。施工单位对施工地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对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下管线等进行详细调查。对于开挖深度超过3 m(含3 m)的基坑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通过施工单位安排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针对性编写制定专项施工方案。由施工单位技术相关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再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签字、加盖执业印章后,专项施工方案方可实施,流程缺一不可。针对大于5 m(含5 m)开挖深度的基坑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施工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专项施工方案经施工单位审查和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合格后,进行专家论证。专家论证后,形成书面论证报告,对专项施工方案提出“同意”“修改后同意”“不同意”的一致意见;专家负责论证报告并签字确认。基坑放线施工前,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并由交底人员和接收人员签字后归档。3.2做好回灌工作基坑周围存在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地下管线,且基坑外的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较大时,需要进行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措施,防止基坑周围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稳定。浅层潜水、微承压水和承压水均可采用回灌井进行回灌作业。若采用坑外减压降水措施,减压井与回灌井之间的距离应大于6 m。3.3做好基坑监控量测工作市政道路工程深基坑施工中,需要做好监控量测工作,监测内容包括(坡)顶水平位移、墙(坡)顶竖向位移、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土体深层水平位移、锚杆或土钉拉力、地下水位、墙后地表竖向位移、周围建(构)筑物裂缝、周围地下管线变形等项目。针对深基坑施工结构以及周边的所在环境进行综合安全处理,对基坑做好实时监控,以便及时掌握结构的外在变化情况以及土层的内力结构变化,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监控量测单位必须具有相应资质,且由建设单位委托。实施前需要监控量测单位编制监控量测方案,得到建设、监理、设计等相关单位的认可,必要时与交通设施、市政道路、地下管线、河道、人防等相关部门协商后,在基坑周围实施。若涉及复杂的地质和环境条件或深基坑工程与重要建(构)筑物、管线邻近,应通过专家论证监控测量方案。针对达到或超过监控量测报警值或异常的点位及时报警标示,监测单位应进行原因分析,及时提出合理的施工建议。3.4做好支护结构的选择工作深基坑支护结构类型有自然放坡、钢板桩、灌注桩、深层搅拌水泥桩、地下连续墙、土钉墙、锚杆等,针对施工内容的不同、实际情况的差异,选择相匹配的支护结构,使设计方案更具实用性。选择最佳支护方式能够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施工成本、提升工程质量。基于此,详细勘查施工现场环境,深入考虑开挖深度、基坑降水和排水条件、管线分布等因素对侧壁的影响,是设计人员在设计前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3.5做好地下水的处理工作在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存在地下水时,应考虑去除地下水,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防止相邻建(构)物的沉降和倾斜。在基坑维护系统中设置排水明沟和集水井,集中抽水,降低地下水位,使基坑工作面高于地下水位。为了防止地下水的过度积聚,应保证深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和干燥性。施工人员应在深基坑周围设置止水帷幕,防止周围地下水渗入基坑,影响施工进度,避免地下水侵蚀造成基坑壁坍塌。3.6做好基坑施工安全防范工作在市政道路工程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主要是出现基坑坍塌和淹埋事故,防止上述事故的发生是基坑施工的首要任务。施工前应结合地勘资料和现场土体的类别、力学指标以及开挖深度等确定开挖边坡的坡度,根据土质、地下水情况及开挖深度等因素确定支护的结构。基坑开挖时,土方应及时外运,不得在邻近建筑物及基坑周边影响的范围内堆放。采用土钉+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时,应在每层开挖后立即进行。针对基坑坍塌和淹埋等安全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应急抢险队伍,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确保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4结语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的深基坑施工效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图纸会审和专项施工方案审查完成后由专家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评审,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确保基坑整体施工的安全性。合理选择基坑支护类型,确保支护的稳定与可靠性;及时对基坑及周边的环境进行监控量测,详细了解施工结构以及土层变化情况。深基坑作为市政工程的重要施工环节,对各参与方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促进市政工程的发展,应做好深基坑施工技术的优化研究和质量安全控制,是市政工程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市政工程发挥重要作用的根基。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