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如过度强调开发建设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缺少国土空间布局统一谋划导致耕地产量不高、建设用地布局杂乱等问题亟须解决。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为解决国土空间突出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抓住全国各地全面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的机遇,不断深化研究内容,将其打造为一个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强有力的手段。本文主要探讨了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框架、重难点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专题的深入研究及调整优化提供一定参考。1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重要作用1.1生态文明建设抓手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更高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和严峻生态现状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求愈发强烈,亟须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兼顾工程可操作、可实施性的专题研究支撑国土空间优化,落地生态文明。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将山水林田湖视为生命共同体,强调统筹考虑各自然生态要素与生态文明理念一致,延续传统土地综合整治落地性强的特点。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落地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国土空间开发效率和质量、优化国土空间的重要手段。1.2乡村振兴落地手段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村地区加快转变生活方式,促进乡村生态宜居,推动乡村振兴。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聚焦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农用地整治及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是工作的重点。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通过一系列工程举措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提升耕地质量,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红利又进一步推动国土综合整治与修复更好地实施落地,两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1.3国土空间规划重要支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局限于单要素的土地整治与修复工作拓展至全域、全要素,成为国土空间由粗放向集约节约、由仅注重经济效益产出向高品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重要支撑。2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研究框架与重点2.1研究框架目前关于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现状问题区域识别、国土整治与修复潜力分析、国土综合整治与修复重点区识别、重大工程。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17.056.F001图1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框架第二和第三部分是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的主要内容。2.2研究重难点(1)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综合整治潜力识别是国土综合整治研究的重难点,是国土综合整治中承上启下的一环,向上衔接现状分析,向下承接识别重点整治区域的重任。通过把现状问题与其他各种限制条件相结合找出研究区既存在问题又可实施整治的区域,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将潜力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根据分区等级判断重点整治区域。一般分为农用地整治潜力、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和工矿用地综合整治潜力。农用地综合整治潜力识别一般包括基础图斑识别(主要考虑满足条件的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筛选(考虑土壤质地、高程、水源地、集中连片等因素)、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地形坡度、距离居民点距离、耕地质量等别等影响因子)、确定潜力图斑等级四部分。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识别主要以三旧改造数据库为主,结合需要基础设施提升的居民点数据,再对图斑删减得到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工矿用地整治潜力是以废弃矿山为主。(2)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研究的重难点在于生态修复潜力的识别。生态修复潜力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另一部分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生态修复分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研究已形成“源地-阻力面-生态廊道”的研究范式[1]。生态源地是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生态敏感性高及景观连通性好的图斑;阻力面主要依据生物通过不同景观类型的难度有差异而构建的成本面;生态廊道是根据阻力面而识别出的不同生态源地的连接路径。基于构建的生态廊道,运用Circuitscape模型,能较好识别景观连通性的生态夹点以及阻碍生物在生境斑块间移动的生态障碍点,生态障碍点是生态修复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生态修复分区主要综合考虑水土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等因子评估生态系统重要性,并结合现状分析中的生态修复问题区域,得到生态修复分区。3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3.1国土综合整治与修复研究较为割裂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一个专题,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一般将专题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即国土综合整治研究与生态修复研究。难以真正统筹考虑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实际问题、有效构建两者沟通桥梁,更难以实现土地整治工作开展中关注生态修复问题,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时也应考虑土地整治实际问题的目标。3.2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间的研究边界难以界定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秉持“山水林田湖草为有机整体”的研究理念,但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两个概念的边界不清,在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两部分研究都认为全域全要素均可纳入“综合整治或生态修复”。一般处理方式是将“山、田和城”划入国土综合整治的研究范畴,其余要素纳入生态修复的范畴,人为划分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域要素统筹考虑的理念。3.3农用地整治潜力难以衔接现状问题区域由于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一直是相关部门项目开展的重点,因此综合整治研究的侧重点在于解决实际项目开展选址的问题。国土综合整治潜力分析一般从项目开展的类型确定不同的潜力区,如农用地整治潜力一般分为新增耕地、高标准农田和垦造水田整治潜力等。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和垦造水田潜力识别的实质是将耕地质量等别高且满足一系列工程建设条件的优质地筛选出来,通过优化灌溉设施或耕地集中连片达到“优质耕地”更“优”的效果,实现提升粮食产量的目标。但忽略了国土综合整治也应承担将“现状质量等别低的耕地”改良为“优质耕地”的重任。3.4生态修复重点区落地性不强生态修复重点区一般识别的面积较大,基本把生态价值高的要素都作为生态修复重点区。某一湖泊生态地位重要,但并不是整个湖泊都需要生态修复,且开展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项目也难以实现。因此,生态修复重点区仅能为生态修复项目选址提供大方向上的参考,落地性有待提高。3.5不同行政单元尺度研究深度难确定市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研究深度已落到具体图斑,县域专题研究若没有精细化数据进一步支撑,市域专题得到的综合整治与修复的重点图斑和县域专题识别的图斑差别较小,不同行政单元重复进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研究效果不明显。4结语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具有落地性强的特点,旨在为相关部门解决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选址的实际问题。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潜力区的识别是专题研究的重难点,其是布置重大工程的依据,因此研究思路的科学性将对研究成果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专题研究,解决目前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较为割裂、研究边界难以界定、农用地整治潜力难以衔接现状问题区域、生态修复重点区落地性不强以及不同行政单元尺度研究深度难以统一等问题,有助于市级层面统筹安排各区县整治与修复任务,抓住突出问题,解决突出矛盾;有利于县区层面精准分解指标,科学安排项目时序进度,使整治修复任务真正落实、落细、落地。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