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组织学亚型,属于向小叶间导管分化的肿瘤,早期归为恶性导管腺瘤,但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划分为乳腺癌的“特殊类型”[1-2]。目前,有关管状乳腺癌的报道多为人类疾病,其发病率占人类乳腺癌的2%~5%,病死率约为2%,预后较为良好[3]。关于动物管状乳腺癌的报道极少,仅查到1例15岁狮子死于乳腺管状癌[4]。虽然犬乳腺肿瘤发病率约为人的乳腺肿瘤发病率的3倍,但是犬管状乳腺癌的发病率并无明确的数据。管状乳腺癌特征是形成良好的管状或腺状结构侵入基质,可导致远端扩散[5-7]。由于该病罕见、研究样本有限,通常认为乳腺管状癌预后良好,但是对侵袭性较为严重的犬则预后不良。由于犬乳腺管状癌报道较少,对其病理表现及细胞学特征的描述也就更少,因此报道本病例的影像学、细胞学及病理组织学特征,以期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1病例资料腊肠犬,12岁,雌性,3年前绝育,近几个月发现腹股沟左侧最后一对乳头附近出现肿物,近期增长较快。食欲、精神状态无明显异常。2019年3月19日前往医院就诊。2检查结果2.1患犬临床检查结果患犬身体偏瘦,精神状态良好,可视黏膜无明显异常。临床检查发现腹股沟左侧最后一对乳头附近出现肿物,表面存在小的结节,表面出现轻度破溃,存在轻度的色素沉积。触诊发现肿物质地适中,乳头、阴门没有明显的分泌物。2.2患犬血液检查结果2.2.1患犬血常规检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患犬血常规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XX.XXXX/j.issn.1672-9692.2021.10.019.T001表1患犬血常规检查结果Tab.1Blood test results of the sick dog项目结果参考值白细胞/(×109/L)9.656.00~17.00淋巴细胞百分比/%25.8012.0~30.0中性、单核百分比/%66.2065.0~89.0嗜酸百分比/%8.002.0~14.0淋巴细胞数/(×109/L)2.490.7~5.1中性、单核数/(×109/L)6.383.9~16.5嗜酸数/(×109/L)0.770.2~2.4红细胞总数/(×1012/L)5.505.5~8.5血红蛋白/(g/L)125120~180平均红细胞体积/fL6260~75红细胞比容0.360.35~0.55平均血红蛋白含量/pg20.720.0~30.0平均血红蛋白浓度/(g/L)349300~400血小板总数/(×109/L)225200~500血小板平均体积/fL11.06.1~12.02.2.2患犬生化检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血液生化中尿素氮轻度降低,总蛋白轻度升高,其他无明显异常。XX.XXXX/j.issn.1672-9692.2021.10.019.T002表2患犬生化检查结果Tab.2Biochemical test results of the sick dog项目结果参考值碱性磷酸酶/(U/L)11123~212谷氨酸转氨酶/(U/L)2110~100肌酐/(μmol/L)10544~159葡萄糖/(μmol/L)6.124.11~7.94血清总蛋白/(g/L)85↑52~82尿素/(mmol/L)2.3↓2.5~9.62.3患犬影像学检查结果2.3.1患犬数字X光检查(DR)检查结果(见图1)由图1(a)可知,肿物边缘与腹壁肌肉层界限较为清晰,未见明显的钙化,在最后一对乳腺后方,腹股沟附近存在中等密度、质地较为均匀的肿物如图中箭头所示。由图1(b)可知,未见明显的胸腔转移。XX.XXXX/j.issn.1672-9692.2021.10.019.F001图1患犬右侧位腹部、胸部Ⅹ光检查结果Fig.1X-ray image of abdomen and chest in right position of the sick dog2.3.2患犬B超检查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腹股沟皮下见2.78 cm×3.39 cm中等至高等回声强度影像,内部存在数量不等的光斑;如粗箭头所示肿物靠近腹壁侧存在低回声区,如红色箭头所示外围存在高回声条带。XX.XXXX/j.issn.1672-9692.2021.10.019.F002图2患犬B超检查结果Fig.2B-ultrasound results of the sick dog2.4患犬细胞学检查结果(见图3)使用24G针头对肿物进行细胞学采样,使用Diff-Quick染色进行细胞学观察。由图3可知,在视野中可见高密度细胞,细胞呈簇状分布、相互叠压,细胞间游离性较小;细胞呈椭圆形至柳叶形,细胞异型性大;细胞质稀少,细胞核巨大、内部较为粗糙,可见数量不等的核仁、核质比大;细胞边界不清晰。XX.XXXX/j.issn.1672-9692.2021.10.019.F003图3患犬细胞学检查结果(Diff-Quick染色)Fig.3Results of cytology of the sick dog (Diff-Quick staining)2.5患犬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见图4)肿物经外科手术切除后用10%的甲醛固定备用,经固定、脱水、浸蜡、包埋、HE染色等步骤后,获得病理组织学切片,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镜下观察可见,深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层有一与周边界线清楚、部分有结缔组织包被的肿瘤浸润。由图4(b)中星号可知,该肿瘤由腺上皮细胞所组成,呈大小不一的管状结构排列。腺体上皮肿瘤细胞形态为立方柱状形态,细胞边界不清楚、大且空泡样细胞核,具有明显的细胞核仁。细胞呈现中度大小不一,可见有丝分裂相。由图4(c)中箭头可知,团块内可见坏死灶;由图4(d)中矩形内可知,团块边界清楚。XX.XXXX/j.issn.1672-9692.2021.10.019.F004图4患犬管状乳腺癌大体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Fig.4Results of gross and histo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canine tubular breast cancer2.6诊断结果通过临床检查结合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患犬确诊为管状乳腺癌。3讨论随着宠物诊疗水平的提升,影像学诊断成为疾病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管状乳腺癌影像学的资料较少。参照人医在管状乳腺癌影像学诊断中的发现,大多数管状乳腺癌组织中存在低回声区域,并且可能存在声影[8]。本检查中犬管状乳腺癌也发现类似的低回声区。B超通常可以作为针刺细胞学检查的辅助,引导细针到达可疑病变部位,提高采样成功率。X光检查在人管状乳腺癌诊断中敏感性不高,其绝大多数无微钙化的针样病变[9],个别存在微钙化簇、小的放射状或针状病变但不容易发现。因为并未发现此类病变的特异性,所以难以区分管状乳腺癌与其他类型乳腺肿瘤[10]。Sheppard等[11]认为,X光片中观察到长的针状病变通常与放射状瘢痕有关,约占管状癌中发现针状病变的一半。很遗憾未在本病例中看见类似影像。细胞学检查作为一种操作方便、成本较低的诊断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兽医的欢迎。早期研究发现,细胞学在乳腺肿瘤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12]。陈昱江[13]证实细胞学在乳腺肿瘤诊断中具有接近病理组织学的准确率。细胞学在管状乳腺癌诊断中难度较大,但仍可根据一些独特细胞学特征诊断,如细胞数量增加、角形细胞簇、边缘垂直排列有锐利的梭形细胞、分散的单个上皮细胞具有最小的异型性、背景中几乎没有裸露的卵圆形细胞核等,不过也存在假阴性的可能[14]。在该例管状乳腺癌细胞学检查过程中发现,与常见的良性纤维瘤或混合型间质肉瘤相比,针刺细胞学获得的细胞样品明显增多并且呈簇状分布,细胞呈现卵圆形至梭形、细胞边缘较为锐利,与细胞学特征相符。但是,检查发现细胞的异型性较大,细胞核裸露较为明显,与描述区别较大,可能与肿瘤恶变程度有关,因为细胞异型性越大,恶性程度越高。对管状乳腺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组织病理学检查。犬管状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特征一般为肿瘤细胞群排列成索状和小管状,围绕着狭长的管腔,通常认为管状成分大于75%属于管状癌,小于75%需要与浸润性导管癌区分。病理检查中发现典型管状结构,管状成分远高于75%,符合管状乳腺癌特征。通常管状乳腺癌由双层上皮细胞排列,表现出明显的异核细胞、有许多有丝分裂像、呈局灶性或多灶性鳞状分化和角化、部分细胞内可见胞质内透明角化颗粒。本病例中,由于细胞癌变,出现大且空泡样细胞核且具有明显的细胞核仁;细胞呈现中度大小不一,可见有丝分裂相,与犬管状乳腺癌介绍相符。有关犬管状乳腺癌的文献较少。结合人的相关资料发现,管状癌的组织学特征是在疏松的纤维间质中有规律地分布有分支的管状结构、核级低、没有血管或淋巴浸润的迹象,其组织中管状结构通常超过90%,甚至可达到100%[15]。附近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很低,Lea等[15]通过对1988年~2011年6 110例可手术的人乳腺癌病例进行回顾,发现纯管状乳腺癌占146例,95%为淋巴结阴性,出现转移的肿瘤可能与其大小相关,一般认为肿瘤直径小于10 mm时附近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极低。结合本次细胞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本病例基本与人管状乳腺癌的病理变化相符。本次检查也采集了附近的腹股沟淋巴结,未发现转移现象。虽然未获得关于犬管状乳腺癌的流行病学信息,但结合对人管状乳腺癌的研究发现,人管状乳腺癌的存活期可达7.1~9.8年,对于肿瘤分级为N0的患者存活期达到13年者高达95.8%[6]。通过对本病例术后超过2年的复查回访,未发现术后复发或其他器官的远端转移,也从侧面证实管状乳腺癌的预后较为良好,但更多的预后信息依然需要继续观察。结合人管状乳腺癌的治疗经验,乳腺切除对于减少复发或者转移依然有积极作用[3]。4结论确诊1例犬管状乳腺癌,经手术切除,截至目前无明显异常。结合本病例,此类肿瘤一般中短期病例的存活期较长,长期病例的存活期仍有待观察。临床诊断可采用细胞学进行初步判读,但最终确诊建议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