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有畜种,牦牛产业在青藏高原牧业中占有很大比例,对青藏地区牧民的收入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现阶段牦牛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地理、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四季的交替变化,牦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不相同。在传统的饲养管理下,畜群结构不合理,母畜生产性能低下,饲养管理上仍然延续着靠天养畜的方式,导致牦牛出栏率、商品率低[2-4]。犊牦牛是整个牦牛产业发展的基础,在牦牛的养殖过程中,犊牦牛育肥是非常关键的阶段。此阶段需要搭配适宜的营养水平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越冬时,犊牦牛受到高寒气候的影响,成活率降低。饲养技术落后,犊牦牛得不到均衡的营养,导致生长发育也受到很大的限制[5]。在整个的饲养过程中,以快速高效育肥模式发展可以降低犊牦牛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6]。在舍饲育肥的过程中,根据各个生长阶段的不同营养需求为肉牛提供不同水平的日粮,可以满足肉牛生长发育需求,提高肉品质。早期断奶可以显著提高犊牛在生长后期的日增重。本试验以6月龄的断奶犊牦牛作为试验对象,讨论舍饲育肥与自由放牧对早期断奶犊牦牛各项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从各方面了解犊牦牛的生长特点,结合目前的养殖情况,调整传统的饲养模式,为寻求适合犊牦牛的饲养模式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犊牦牛的舍饲试验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新街乡建民牦牛养殖基地进行。放牧牛群在贵德县拉脊山分水岭山进行,位于贵德县南部,平均海拔3 500 m,地处东经101.44°,北纬36.04°,平均气温零下3.5~7.4 ℃,年降水量约253.2 mm。该地区主要以高山草甸和草原为主,水源充足,牧草茂盛[7]。1.2试验设计试验时间为2020年11月1日~2021年6月13日。选取30头(51.72±3.15)kg的6月龄断奶健康犊牦牛,犊牦牛在6月龄之前采用全哺乳方式,将30头健康的断奶犊牦牛随机分为2组(舍饲组和放牧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犊牦牛。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7个月。1.3饲养管理舍饲的犊牦牛进行单独饲养,圈舍为半开放式,保持干燥,通风良好,天气较热时要在场区内准备独立的水槽和食槽,做好遮阳设施,定期消毒。根据犊牛群每天采食量的增加,饲喂量也随之增加。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精料饲喂。当天晚上对所剩精料和粗料称重并计算当天的采食量。放牧犊牛与母牛分开放牧,8:30放牧,17:30归牧,整个试验期间不进行补饲。1.4试验日粮本试验所用精料(青海省湟源县某饲料厂)为颗粒状。精料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舍饲组精粗比为65∶35。饲草营养水平见表2。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19.004.T001表1精料组成及营养水平(干物质基础)原料组成含量/%营养水平合计100.0玉米50.0干物质/%95.78小麦19.0粗蛋白/%13.52菜粕6.0脂肪/%2.14豆粕20.0钙/%0.87磷酸氢钙1.0磷/%0.46预混料4.0中性洗涤纤维/%44.53酸性洗涤纤维/%25.18消化能/(MJ/kg)12.25注:1.每千克预混料为日粮提供:Cu 13.0 mg、Fe 1 200.0 mg、Zn 30.0 mg、Mn 40 mg、Se 0.3 mg、I 0.5 mg、Co 0.3 mg、VA 35 000.0 IU、VD 6 000 IU、VE 750 IU、NSP酶400.0 mg、植酸酶100.0 mg。2.营养水平均为实测值;下表同。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19.004.T002表2饲草营养水平项目干物质(DM)粗蛋白(CP)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磷(P)燕麦干草92.205.983.2150.7831.260.520.09放牧牧草90.739.252.7758.3241.351.560.19%1.5测定指标及方法1.5.1日粮样品采集收集每日饲喂的饲料、饲草样品,4 ℃保存,在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采用八分法进行测定。参照张丽英[8]方法测定样品中干物质、粗蛋白、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磷含量和消化能。1.5.2生长性能在正式试验期第1 d和最后1 d,晨饲前,对2组不同饲养方式下的犊牦牛进行空腹称重,软皮尺测量体高、体斜长、体高、胸围、管围,计算7个月犊牦牛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ADG)。总增重=末重-初重(1)平均日增重=(末重-初重)/试验天数(2)1.5.3血清指标试验最后1 d晨饲前,2组30头犊牦牛空腹静脉采血,抽取血样15 mL,3 500 r/min离心12 min,收集上层血清,置于1.5 mL AP离心管,带回实验室,-20 ℃冰箱中保存。血清中尿素氮(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葡萄糖(GLU)、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钙、磷的含量以及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由青海省人民医院检测。1.5.4粪样营养成分计算粪便样品DM、有机物(OM)、CP、NDF、ADF、EE的表观消化率。采用全收粪法,连续收集5 d粪便样品,混合,称量后取样5%,加入10%的H2SO4进行固氮(20 mL/100 g),保存于-20 ℃冰箱,待测。样品测定前,65 ℃烘箱烘干至恒重,室温下回潮24 h,称重并记录,对样品进行粉碎制样,测定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1.6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进行分析。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2结果与分析2.1不同饲养方式对犊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2.1.1不同饲养方式下犊牦牛的体重变化(见表3)由表3可知,试验开始时,两个组的犊牦牛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7个月不同饲养方式下的饲喂,舍饲组犊牦牛的平均日增重比放牧组高174%(P0.01);舍饲组犊牦牛总增重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是放牧组的2.74倍。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19.004.T003表3不同饲养方式下犊牦牛的体重变化项目初重/kg末重/kg总增重/kg平均日增重/(g/d)P值0.1700.0010.0010.001舍饲53.28±3.15102.59±4.15A49.02±1.00A233.42±31.73A放牧51.72±1.4269.61±2.45B17.89±1.03B85.19±9.23B注:同列数据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字母相同或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表4、表5与此同。2.1.2不同饲养方式下犊牦牛的体尺变化(见表4)由表4可知,试验开始时,两个组的犊牦牛体尺各项指标无差异(P0.05)。经过7个月不同饲养方式下的饲喂,舍饲组犊牦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比放牧组分别高27.6%、21.8%、13.0%、17.3%(P0.0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19.004.T004表4不同饲养方式下犊牦牛的体尺变化项目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6月龄12月龄6月龄12月龄6月龄12月龄6月龄12月龄P值0.1700.0010.3210.0010.1300.0010.5640.010舍饲70.30±5.25102.30±4.16A85.50±4.33113.40±3.60A106.00±3.16129.60±3.34A13.29±0.4216.81±0.16A放牧70.40±1.5080.20±2.35B84.00±1.7093.10±2.42B104.10±2.08114.70±2.26B13.20±0.2414.33±0.58Bcm2.2不同饲养方式对犊牦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见表5)由表5可知,舍饲组犊牦牛对DM和CP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比放牧组犊牦牛高10%和13%(P0.01);舍饲组犊牦牛对EE和OM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比放牧组犊牦牛高11.8%和11.2%(P0.05);舍饲组犊牦牛对NDF和ADF的消化率分别比放牧组犊牦牛低17.14%和19.85%(P0.0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19.004.T005表5不同饲养方式对犊牦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项目DMCPEEOMNDFADFP值0.0010.0050.0320.0470.0010.001舍饲81.45±3.12A72.56±1.24A68.98±3.12a79.32±2.17a57.45±0.76B46.67±0.21B放牧74.08±2.67B64.43±1.78B61.71±3.37b71.34±2.21b69.34±0.98A58.23±0.18A%2.3不同饲养方式对犊牦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见表6)由表6可知,舍饲组犊牦牛血清中的胆固醇、葡萄糖、白蛋白和磷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放牧组犊牦牛血清中的尿素氮含量,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舍饲组牦牛血清中的总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19.004.T006表6不同饲养方式对犊牦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项目舍饲放牧P值葡萄糖/(mmol/L)4.72±0.44A1.71±0.42B0.001胆固醇/(mmol/L)2.07±0.26A1.32±0.18B0.001甘油三酯/(mmol/L)0.34±0.12a0.20±0.12b0.018总蛋白/(g/L)66.76±4.96a60.44±5.26b0.013白蛋白/(g/L)33.29±2.59A28.22±3.04B0.001尿素氮/(mmol/L)7.19±0.65B9.07±1.53A0.002谷草转氨酶/(U/L)77.00±7.64B96.00±14.44A0.002碱性磷酸酶/(U/L)159.90±18.19B256.80±64.39A0.001谷丙转氨酶/(U/L)28.40±4.60B37.80±8.65A0.007乳酸脱氢酶/(U/L)828.70±127.67905.20±86.560.134钙/(g/L)2.31±0.222.42±0.180.238磷/(g/L)3.27±0.41A2.27±0.28B0.001注:同行数据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字母相同或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3讨论3.1不同饲养方式对犊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动物的饲养过程中,日粮中的营养物质对动物的生长发育起关键作用[9]。体重、体尺可以直观反映动物的生长情况,胸围可以反映动物肌肉的发育情况,体斜长和体高可以判断骨骼发育是否良好[10]。孙光明等[11]研究发现,提高日粮营养水平可以有效促进动物体高和体尺的发育。本试验中,舍饲犊牦牛的ADG为233.42 g/d,高于马涛等[12]研究中犊牦牛的ADG 160 g/d。本试验结果显示,舍饲组的犊牦牛在高精料的饲喂下与放牧组相比犊牦牛的体重、体尺等方面差异极显著(P0.01),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放牧组,与Li等[13]的试验结果相同。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6月龄的断奶犊牦牛,瘤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给舍饲的犊牦牛饲喂营养水平高、适口性好的精饲料,加快了犊牦牛的生长发育。放牧组犊牦牛每天所需的营养物质均从牧草中获得,不能满足犊牦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相比舍饲组,放牧组犊牦牛生长发育明显迟缓,生长性能明显偏低。因此,在犊牦牛的饲养过程要适当地提高饲粮能量水平,可以有效促进犊牦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进而提高成年后的生产繁殖性能。3.2不同饲养方式对犊牦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反刍动物对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受采食量、环境和饲养条件等许多因素的影响[14]。NDF和ADF的表观消化率反映瘤胃消化能力的强弱,OM表观消化率是动物对日粮中各类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利用的综合表现[15]。研究发现,高精日粮可以明显提高日粮粗蛋白和粗灰分等的表观消化率,可能是精饲料为犊牦牛提供较高的营养,促进了犊牦牛对各类营养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消化率[16]。前人研究表明,高精日粮中DM、CP表观消化率高于低精日粮[17-18],与本试验研究结果相似。本试验中,舍饲组的CP、OM、DM和EE表观消化率均明显高于放牧组,可能是精料在犊牛瘤胃中存储的时间较长各类营养物质得到充分的降解从而使其消化吸收更彻底;NDF与ADF消化率明显低于放牧组,可能是放牧组的犊牦牛每天采食新鲜优质的牧草具有较高的适口性、消化率低,而舍饲组饲喂粗饲料(燕麦干草)时,日粮中的粗纤维浓度较低,但消化率仍然低于放牧组。与放牧环境比,舍饲的环境条件中,牦牛所采食日粮当中的各类营养物质能够更好地满足牦牛的生长所需。舍饲能够增加犊牦牛对日粮中各类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提高犊牦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加快犊牦牛的生长发育。本试验中,舍饲犊牦牛的增重效果明显,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均优于放牧组,说明舍饲育肥的方式对犊牦牛效果更佳。3.3不同饲养方式对犊牦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牦牛在各个阶段的生理健康情况和对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情况均可以通过血清中的各项生化指标判断。GLU反映动物对碳水化合物和葡萄糖吸收转化的能力。刘莹莹[19]研究发现,高精料日粮中的血糖含量高于低精料组。本试验中,舍饲组葡萄糖浓度高于放牧组,说明在高精料的饲喂下舍饲组犊牦牛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能力高于放牧组,可以促进犊牦牛生长发育。动物机体中TP、ALB、BUN等的水平可以反映动物对蛋白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对氮的利用情况[20]。本试验中,血清中的TP、ALB、BUN含量均高于放牧组,且差异极显著,表明饲喂精饲料可以有效促进犊牦牛体内蛋白质合成。云强等[21]研究表明,BUN的含量与动物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成反比。本研究中,舍饲组犊牦牛血清BUN含量低,说明犊牦牛对饲粮蛋白质的利用率高。高精饲料可以提高氮利用率,进而促进犊牦牛的生长。LDH在糖酵解的过程中加快乳酸、丙酸的转换和能量代谢,对外界刺激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反应。本试验中,2组犊牦牛血清中LDH水平差异不显著,说明乳酸脱氢酶含量受日粮中营养物质水平的影响较小。肝脏各项功能和蛋白质的代谢均会受到血清中ALT和AST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血清中ALT和AST的活性升高可能是由于动物的肝脏功能受到破坏或是蛋白质代谢增加[22]。李春芳等[23]研究表明,高精饲料会导致AST活性下降,与本试验结果相似。本研究中,精饲料饲喂下犊牦牛血清中的AST和ALT活性极显著低于放牧组。TG和CHOL影响动物机体能量的储存和脂肪的消化吸收[24]。日粮中的营养含量过高时,血清中的CHOL和TG受到影响其含量会有所增加;反之,则会降低,阻碍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本试验中,舍饲组犊牦牛在精料的饲喂下这两项指标明显高于放牧组,可能是精料加快脂肪沉积导致的。4结论本研究条件下,舍饲育肥的饲养模式使犊牦牛长势明显高于放牧组,两组犊牦牛的体重、体尺变化差异极显著,舍饲组犊牦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清各项生化指标均明显优于放牧组,说明高营养水平日粮对犊牦牛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因此,舍饲犊牦牛饲养方式更优于放牧组。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