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与城市的“共生”关系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高等教育应成为城市扩张的动力和基础,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高等教育对于城市的作用有诸多裨益,在城市的科技水平方面,可提升科技整体水平、强化科技专业领域、促进科技实践运用;在城市人口年轻化方面,大量25岁以下年轻人群可使城市保持活力和节奏,实现城市的“年轻化”“知识化”。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年轻人有创业、就业、置业的现实需求,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1.1城市与高等教育“共生”高等教育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其与城市“共生”,城市是高等教育产生的基础,为高等教育的产生提供政策与制度的保障。高等教育产生后,会全方位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并推进城市文化、创造力及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城市融合成功与否,将影响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从历史角度,城市的建立早于高等教育,城市可在高等教育发展初始,即在法律、制度等方面先行布置,使高等教育的兴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城市可为高等教育提供财政上的支持,高等教育仅凭自身难以获得大量资金资助,城市可为其制订相关条例,以经济支持或其他方式提供资助,以保证所在地的高等教育,以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健康发展和运营。1.2高等教育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理解高等教育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对城市产生的教学服务和科研服务,为城市的经济社会提供高层次的综合服务。除了显性作用外,高等教育具有更深远的隐性服务路径,如拉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素质、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等。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会吸引大量学子前来求学,众多的年轻学子是一支消费能力较大的群体,在城市中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推动了城市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应结合自身的研究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校企合作,引领企业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将促进城市的经济运行朝更完善的科技化、产业化进军,形成高校科研工作与地方科技产业发展互动双赢的新合作模式。在提升城市整体素质方面,高校自身是城市的文化中心,是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亦是传播源,数以万计的年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将文化带入、渗入城市的各个方面,对城市的文化起到辐射、引领、提升、涵养的作用,起到“人文化成”的功能,为地方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在城市空间改善方面,各地新办的大学城占地广、建筑集中,对城市布局和大学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起到了深远的意义。例如,北京房山、大兴、河北廊坊、上海松江、南京江宁、武汉黄家湖、汤巡湖、南湖大学城等,均已成为当地新的城市景貌。加强研究的现实导向,是“学以致用”的体现,可转换到“应用也是学术”的观点中,将现实问题视为研究的源泉,促进高等教育服务现实社会。2扬州市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在长三角一体化实施的背景下,每个“一体化”框架内的城市均在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对于每个城市,能否在“一体化”内保持核心竞争力,并据此获得竞争优势,其主要影响因素仍需要落在城市自身的发展上。综合各方情况,扬州市在高等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应集中力量予以补足。扬州市高等教育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支持扬州市科技领域高水平持续发展和飞跃提升的能力有所欠缺,已经成为扬州市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短板。江苏省内其他长三角城市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全力冲刺,例如,南通市已成功引进985高校在当地设立校区,常州市拥有6所本科院校,镇江市的数量是6所,扬州市目前仅有5所本科院校(其中2所在建),在长三角城市中存在劣势。相比苏南地区的长三角城市,扬州市在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数量、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即使与高等教育资源不强的安徽、浙江的某些城市相比,其在数量上亦不占优势。与国内相同类型城市(非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考虑城市GDP、综合实力等)相比,扬州市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亦不明显。长三角部分城市高等教育情况现状如表1所示,各城市高等教育情况现状如表2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20.034.T001表1长三角部分城市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情况现状城市高校985高校211高校“双一流”高校总量苏州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太仓市)、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吴江区)、苏州科技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昆山市)、常熟理工大学(常熟市)、苏州城市学院(原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苏州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张家港市)、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外合作办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中外合作办学)。31414无锡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无锡学院(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江阴市)、江南大学江阴校区(江阴市)、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宜兴市)、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1237常州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金坛区、在建)、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溧阳市)。0226镇江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京江学院、陆军军事交通学院镇江校区(军校)、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丹阳市)、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桥头校区(句容市)。0006泰州泰州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常州大学怀德学院(靖江市)。0005南通南通大学、南通理工学院、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启东市)。0003扬州扬州大学、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西浦光线影视学院(在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在建)。0005绍兴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培元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诸暨市)。0004嘉兴嘉兴学院、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海宁市)。0004金华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华理工学院(筹建)。0004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0005所10.3969/j.issn.2096-1936.2021.20.034.T002表2各城市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情况现状城市2020年GDP/亿元高校985高校211高校双一流高校总量扬州6 048.33扬州大学、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西浦光线影视学院(在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在建)。0005烟台7 816.42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烟台南山学院、烟台理工学院(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转设)、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烟台科技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转设)、海军航空大学(军校)。10110威海3 017.79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北京交通大学(威海)、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荣成市)、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山东外事职业大学。2136唐山7 210.90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学院、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0005潍坊5 872.20潍坊医学院、潍坊学院、潍坊理工学院、潍坊科技学院。0004襄阳4 601.97湖北文理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签约)、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签约)。0224所由表2可知,目前我国各个城市已经将高校建设作为城市发展、人才储备的一个重要方法加以运用,为城市在未来获得先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3高等教育与城市协同发展对策目前,高校建设趋势较好,我国综合国力发展速度较快,我国一些地区有高校建设的需求,国家有能力建设这些高校,可以考虑引进东北、西北地区的985、211高校到扬州设立校区。兰州大学在南通市设立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在太仓市设立校区,正在建设中的校区,已经说明这些区域的985高校对于在长三角设立校区是认可并积极实践的。城市引智较常见的方式一般直接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将科研机构的成果引入本市的企业、相对应的科研机构,以实现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为城市的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应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科技、教育对扬州市的综合贡献,注重高等教育在扬州市落地,实现高等教育与城市协同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对城市形成整体、持续贡献。扬州市应主动与相关高校进行联系,给出政策上的支持,借助高铁之城的优势,争取各高校来扬办学。可以增强扬州市的科研队伍力量,提升科技水平,使扬州市在高校建设方面形成新的集聚区,通过提升政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的创新力和创造力。综合扬州市将在新兴科创名城建设中对航空产业高度关注的情况,可引进航空类高校设立校区办学。3.1协同基础:符合城市规划且有基础根据扬州市2019年发展规划,航空产业是扬州市下一步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方向,将航空产业作为实施军民融合和开放式创新的主领域、建设新兴科创名城的主方向,加快布局飞机设计研发、机载系统、通用航空、无人机等产业,着力打造有持久竞争力的航空产业集群。扬州市航空产业进程状况如表3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20.034.T003表3扬州市航空产业进程状况时间内容2018年11月上海大观控股集团扬州航空产业基地项目落户江都区,计划投资额45亿元。2019年3月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在扬揭牌。2019年4月扬州市提出,航空产业是扬州市下一步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方向。2019年7月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有限公司在扬成立,将推动我国民机机载系统研发水平的提升。2019年10月《扬州市人民政府与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春秋项目投资战略框架协议》在扬签订,计划投资额10亿元。2019年12月扬州航空工业专题推介会在扬举行,中航工业、沈飞设计研究所、中航机载公司等出席会议。2020年1月扬州泰州机场二期扩建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约45亿元。2020年4月扬州市与中国航空研究院举行共建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项目签约,2020年9月正式开学。2020年6月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扬州新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航空航天用高性能复合材料及结构件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荣获一等奖,这意味着国产航天发动机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2020年8月扬州高邮通用机场选址通过民航专家评审,预计投资约4.75亿元,机场项目拟用地控制在500亩以内。2020年9月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揭牌仪式暨2020年开学典礼,扬州航空馆开馆仪式在扬州生态科技新城举行。2020年12月扬州召开航空产业发展规划汇报会,发布《扬州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3.2协同路径:设立高等教育学府,培养专业人才航空产业是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航空科技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才。2020年底,我国对于航空类高校的重视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在各地的筹建和有最新建设动向的34所高校中,航空类高校有4所,包括中国空天信息工程大学(山东济南,济南市与中科院空天院合作共建)、国际航空航天大学(海南文昌,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与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合作)、中法航空大学(浙江杭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合作办学)、湖北航空学院(湖北宜昌)。扬州市已经引进了航空领域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为航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取得更大突破和发展,需要从根本的角度出发,解决航空事业发展的人才储备环节。根据《扬州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披露,扬州市在飞机设计研发、机载系统、通用航空、零部件配套等领域形成了一定产业基础,成为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未来更有望成为支撑扬州高质量发展的高成长性产业。2020年5月成立的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根据合作协议,研究生院将在2020年9月培养空气动力、飞机结构与强度、发动机技术研究等领域专业人才,2027年底前形成2 000名在校研究生办学规模。将为扬州在飞机设计研发、机载系统、通用航空、无人机等专业形成人才储备,有利于打造有持久竞争力的航空产业集群。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的基础取决于本科阶段的求学人数,目前所有在扬高校在航空领域无任何学科布局。可利用扬州航空产业已经起步的契机,联系国内航空类高校,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既集聚航空科研人才,也为我市航空产业的深度发展储备人才,可解决人才储备的问题。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