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混合日粮是根据反刍动物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把切短的粗饲料、精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得到的营养配比均衡的饲料[1]。与传统的先粗后精或先精后粗式的饲喂方式相比,全混合日粮具有精粗比稳定、饲喂方便、减少代谢疾病发生率、提高饲料转化效率的优点[2-3]。但饲喂全混合日粮时,适宜的精粗比是保证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4]。因此,研究奶牛适宜的饲喂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不同饲喂方式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奶牛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动物试验于2021年4月19日~5月30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胜旺养殖场进行。1.2试验设计选取胎次、体况、泌乳周期、泌乳量及预产日期相近的围产前期荷斯坦奶牛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牛。对照组采取先粗后精的传统饲喂方式,精粗比为50∶50;试验1、2、3组饲喂精粗比分别为60∶40、50∶50、40∶60的全混合日粮。试验使用的粗饲料为青贮玉米秸秆,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1.005.T001表1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项目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原料组成/%青贮玉米秸秆50.0040.0050.0060.00玉米22.0028.0022.0016.00麸皮6.008.006.004.00豆粕9.0010.009.008.00菜籽粕10.5011.5010.509.50食盐0.500.500.500.50碳酸钙0.500.500.500.50磷酸氢钙0.500.500.500.50预混料1.001.001.001.00合计100.00100.00100.00100.00营养水平泌乳净能/(MJ/kg)6.856.926.856.77粗蛋白质/%16.3016.8216.3015.78钙/%1.251.301.251.20磷/%0.660.680.660.64注:1.预混料购自帝斯曼(中国)有限公司。2.营养水平均为计算值。1.3饲养管理试验牛均为单圈饲养,每天7:00、13:00和19:00定时饲喂,自由饮水,饲喂30 min挤奶。预试期10 d,试验期为分娩前21 d~产后21 d,共42 d。1.4测定指标及方法1.4.1生产性能试验期内,每天记录每头试验奶牛的采食量和产奶量,计算整个试验期内每头奶牛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产奶量和料奶比。平均日采食量=采食量总和/试验天数(1)平均日产奶量=产奶量总和/试验天数(2)料奶比=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产奶量(3)1.4.2乳品质分娩后21 d,早、中、晚按4∶3∶3的比例采集40 mL奶样,使用FTIR Advanced(FTA)全自动乳成分分析仪(荷兰Delta LactoScope公司)测定乳中乳脂、乳蛋白、乳糖含量及总体细胞数。1.4.3血清生化指标试验最后1 d,晨饲前通过颈部静脉采血10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20 ℃保存。使用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血糖、胆固醇、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1.4.4经济效益试验结束后,根据试验奶牛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产奶量计算平均饲料成本、平均鲜奶收益和经济效益。饲料成本=平均日采食量×饲料价格(4)鲜奶收益=平均日产奶量×鲜奶收购价(5)经济效益=平均鲜奶收益-平均饲料成本(6)1.5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整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2结果与分析2.1不同精粗比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知,试验组奶牛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1组奶牛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试验2组和试验3组(P0.01);试验组奶牛平均日产奶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试验1组奶牛平均日产奶量极显著高于试验2组和试验3组(P0.01);试验1组奶牛的料奶比显著低于试验3组和对照组(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1.005.T002表2不同精粗比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组别平均日采食量/[kg/(头·d)]平均日产奶量/[kg/(头·d)]料奶比对照组18.49±0.17C19.22±0.64C0.96±0.02a试验1组21.26±0.33A23.47±0.49A0.91±0.03b试验2组20.33±0.20Ba21.48±0.33Ba0.94±0.02ab试验3组19.85±0.18Bb20.69±0.27Ba0.95±0.03a注:同列数据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相同字母或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表3、表5与此同。2.2不同精粗比对围产期奶牛乳品质的影响(见表3)由表3可知,试验1组牛奶中的乳脂率极显著低于试验3组(P0.01);试验1组牛奶中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3组(P0.05);试验1组牛奶中乳糖率极显著高于试验3组和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试验1组牛奶中总体细胞数极显著低于试验2、3组和对照组(P0.01),试验2组牛奶中总体细胞数极显著低于试验3组和对照组(P0.0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1.005.T003表3不同精粗比对围产期奶牛乳品质的影响组别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总体细胞数/(104个/mL)对照组3.78±0.07Bb3.21±0.03Bc5.00±0.06Bc37.62±0.56Aa试验1组3.79±0.04Bb3.43±0.05Aa5.32±0.05Aa30.64±0.37Cd试验2组3.88±0.09ABb3.38±0.10Aab5.19±0.05Ab33.35±0.41Bc试验3组4.02±0.06Aa3.29±0.05ABbc5.01±0.04Bc36.48±0.49Ab2.3精粗比对围产期奶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见表4)由表4可知,试验组奶牛血清尿素氮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奶牛血清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奶牛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1组奶牛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显著高于试验2组和试验3组(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1.005.T004表4精粗比对围产期奶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项目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总蛋白/(g/L)65.19±0.2565.25±0.3365.23±0.1865.20±0.20白蛋白/(g/L)27.17±0.0827.19±0.0327.20±0.0927.21±0.06尿素氮/(mmol/L)8.16±0.27Bb9.12±0.14Aa9.13±0.13Aa9.11±0.07Aa血糖/(g/L)3.34±0.033.34±0.043.34±0.023.35±0.02胆固醇/(mmol/L)5.12±0.02Aa5.09±0.02Ab5.08±0.02ABb5.07±0.02ABb谷丙转氨酶/(U/L)28.09±0.08Bb29.18±0.23Aa28.99±0.19Aa29.04±0.20Aa谷草转氨酶/(U/L)33.28±0.27Bb35.52±0.32Aa35.24±0.14Aa35.24±0.09Aa免疫球蛋白G/(g/L)1.37±0.03Bc1.61±0.02Aa1.57±0.02Ab1.55±0.02Ab免疫球蛋白A/(g/L)0.15±0.01Bc0.22±0.01Aa0.20±0.02Ab0.19±0.01Ab免疫球蛋白M/(g/L)1.15±0.01Bc1.37±0.01Aa1.33±0.03Ab1.33±0.03Ab注:同行数据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相同字母或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2.4不同精粗比对围产期奶牛经济效益的影响(见表5)由表5可知,试验1、2、3组的经济效益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2.79%、13.38%、13.14%,说明饲喂全混合日粮所获得的经济效益高于先粗后精的经济效益。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1.005.T005表5不同精粗比对围产期奶牛经济效益的影响组别饲料成本/[元/(头·d)]鲜奶收购价/(元/kg)鲜奶收益/[元/(头·d)]经济效益/[元/(头·d)]对照组33.283.771.1137.83试验1组40.393.786.8446.45试验2组36.593.779.4842.89试验3组33.753.776.5542.803讨论3.1不同精粗比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方式可以通过改变奶牛的采食行为,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进而提高奶牛的产奶量[5]。张石蕊等[6]研究表明,与精粗分饲相比,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荷斯坦奶牛可极显著减少奶牛的采食时间,显著增加奶牛反刍时间,显著提高乳脂率、4%标准奶产量、乳脂产量、乳糖产量和乳固形物产量。本试验结果表明,饲喂全混合日粮的围产期奶牛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产奶量均极显著高于先粗后精的饲喂方式,且料奶比显著低于先粗后精的饲喂方式,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优化粗饲料与精饲料的合理配比可以改善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提高生产性能,促进肝脏挥发性脂肪酸的代谢[7]。朱芬花等[8]研究表明,与饲喂精粗比为50∶50、40∶60的饲粮相比,采用精粗比为60∶40的全混合日粮饲喂泌乳中期健康荷斯坦奶牛可以显著提高奶牛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产奶量,降低料奶比,从而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本试验结果表明,与饲喂精粗比为50∶50、40∶60的日粮相比,精粗比为60∶40的饲粮饲喂围产期奶牛可以极显著提高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产奶量;与饲喂精粗比为40∶60的饲粮相比,饲喂精粗比为60∶40的饲粮可显著降低料奶比,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3.2不同精粗比对围产期奶牛乳品质的影响与传统的先粗后精或先精后粗式的饲喂方式相比,饲喂全混合日粮可以保证泌乳奶牛日粮营养的均衡性,从而提高奶牛乳品质[9]。李舒露等[10]研究表明,与传统精粗分饲相比,饲喂全混合日粮可以提高泌乳奶水牛牛奶的总固形物含量和乳脂率,但对非脂固形物含量、乳蛋白率、乳糖率、比重影响不显著。本试验结果表明,饲喂全混合日粮的围产期奶牛的乳蛋白率、乳糖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先粗后精的饲喂方式,总体细胞数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先粗后精的饲喂方式,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过高的精粗比会导致奶牛肝脏脂肪酸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增强,使乳脂前体物输出减少,影响乳脂合成,从而降低奶牛乳脂率[11];过低的精粗比会降低乳糖和乳蛋白的浓度,影响糖代谢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乳品质[12]。因此,保持适当的精粗比是保证奶牛乳品质的重要方式。郭冬生等[13]研究表明,随着粗饲料比例增加,乳脂率显著增加;精料比例减少,乳蛋白率显著降低。本试验结果表明,与饲喂精粗比为40∶60的日粮相比,饲喂精粗比为60∶40的饲粮可显著降低乳脂率;与饲喂精粗比为50∶50、40∶60的日粮相比,饲喂精粗比为60∶40的日粮可显著提高乳糖率和乳蛋白率,极显著降低总体细胞数,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3.3精粗比对围产期奶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血清生化指标是反映动物健康状况、机体内环境平衡及养分消化代谢重要参数。本试验结果表明,饲喂全混合日粮的围产期奶牛的血清尿素氮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先粗后精的饲喂方式,血清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饲喂全混合日粮有利于维持机体内正常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度平衡,提高肝脏蛋白合成能力。杨艳玲等[14]研究表明,日粮精粗比对荷斯坦奶牛的血清总蛋白质、白蛋白、尿素氮含量无显著影响,随着日粮精粗比的增加,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本试验结果表明,饲喂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围产期奶牛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血糖、总胆固醇含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朱芬花等[8]研究表明,日粮精粗比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均有显著影响,且以日粮精粗比为60∶40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较高,机体免疫水平较高。本试验结果表明,饲喂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围产期奶牛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均有显著影响,且以精粗比为60∶40的试验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最高,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3.4不同精粗比对围产期奶牛经济效益的影响虽然传统的先粗后精式饲喂方式的饲料成本低于全混合日粮,但采用全混合日粮的饲喂方式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奶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高书文等[15]对肉牛的研究表明,全混合日粮饲喂方式所获得的增重收入和毛收益显著高于先粗后精、先精后粗两种饲喂方式。而在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奶牛时,饲粮的精粗比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结果表明,精粗比为60∶40组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最高,分别比先粗后精和精粗比为50∶50、40∶60高22.79%、8.30%、8.53%,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精粗比为60∶40较为适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4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围产期奶牛饲喂全混合日粮优于先粗后精式饲喂方式,且精粗比为60∶40时获得较高的采食量、产奶量、乳品质、免疫力和养殖经济效益。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