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分布广泛、种群数量较多、容易垂钓[1]。钓鱼饵料在垂钓运动中不可或缺。钓鱼饵料中加入具有良好诱食效果的诱食剂,可以改进饵料的风味,增强鱼类的咬食强度[2]。目前,学术界对鱼类诱食剂的研究较多,左旋型(L)氨基酸被认为可以对鱼类嗅、味觉等摄食感觉系统产生诱导、促进鱼类摄食,是鱼类有效的诱食剂[3]。一些经典诱食物质,如二甲基乙酸噻亭(DMT)、二甲基丙酸噻亭(DMPT)等具有特殊风味,对多种淡海水鱼类、虾蟹类的摄食行为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水产动物的诱食促生长剂[4-5]。Xue等[6]在研究异育银鲫饲料促摄物质时发现,赖氨酸具有明显的摄食增强作用。赵红月[7]在体重为(46.5±6.3)g大规格异育银鲫饲料促摄物质的研究中发现,含丙氨酸、精氨酸、DMPT和赖氨酸的饵球啄食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研究侧重单体刺激物及其最佳诱食浓度的研究,但对复合诱食剂配方的研究相对缺乏。复合诱食剂配方中各种单体物质之间存在协同互补作用,对鱼类诱食效果优于单一刺激物[8]。本试验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已经证明对异育银鲫具有诱食性的物质进行采食琼脂淀粉颗粒的试验,旨在研发一种对异育银鲫具有良好诱食效果的复合配方。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食品级化学品L-精氨酸(L-Arg)、L-组氨酸(L-His)、L-赖氨酸(L-Lys)、L-丙氨酸(L-Ala),均购自河北五百科技有限公司;二甲基丙酸噻亭(DMPT)、二甲基乙酸噻亭(DMT),均购自北京格林恒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将每种刺激物分设10-4、10-3、10-2和10-1 mol/L 4个浓度梯度进行琼脂淀粉颗粒采食行为试验。1.2饲养管理体重(50±5)g的异育银鲫购自武汉市汤逊湖渔人码头垂钓基地。试验鱼迅速转移至室内养鱼桶中(300 L)进行饲养,桶内装有恒温装置和充气泵,(25±1)℃、24 h连续工作,以保持水体温度相对稳定,供氧充足。每周测量水质参数,包括pH值、温度和溶解氧(6 mg/L)。每天分别在9:00和16:00使用鲫鱼商业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4.2%、粗脂肪含量为6.4%)投喂。每天清理底部的粪便和杂物,保持水体清洁。1.3试验方法1.3.1琼脂淀粉颗粒的制备将2 g琼脂粉、1 g淀粉、0.1 g胭脂红色素(东莞市金佳禾食品有限公司)加入100 mL蒸馏水中,在微波炉中加热至沸腾。将刺激物粉末溶解在煮沸过的混合物中,搅拌均匀后将混合物倒入玻璃培养皿中进行硬化,当混合物冷却至呈果冻状时,将其切成均匀的颗粒(约5 mm×5 mm×4 mm),4 ℃冰箱保存[9]。1.3.2采食琼脂淀粉颗粒训练购买的异育银鲫可能从来未进食过类似琼脂淀粉颗粒的食物,需要对试验鱼进行摄食训练。将30尾经过1个月暂养的试验鱼分开饲养,每个桶(300 L)同时放置3尾试验鱼进行采食琼脂淀粉颗粒训练。试验鱼饥饿24 h,投喂纯琼脂淀粉颗粒,如果试验鱼摄入纯琼脂淀粉颗粒,则投喂食商业鲫鱼饲料以示奖励,每天10:00和16:00驯食2次,经过5 d重复训练后,所有试验鱼均接受了琼脂凝胶淀粉颗粒[10]。1.3.3单体刺激物的琼脂淀粉颗粒采食行为试验选择经过训练的30尾鲫鱼,放置在钢化玻璃鱼缸中(100 cm×60 cm×60 cm)进行琼脂淀粉颗粒采食量试验。水深设定为40 cm,缸内放置恒温装置将水温设定为25 ℃,过滤装置、供氧设备提供鱼缸清洁、供氧功能。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放置100粒琼脂淀粉颗粒于10 cm×10 cm×8 cm玻璃食槽中,防止琼脂淀粉颗粒被试验鱼摄食时激起的水流冲乱,影响试验结果。每天10:00及16:00进行2次,试验进行12 min。试验结束后,通过虹吸作用吸出未被试验鱼摄食的颗粒,计算异育银鲫摄食琼脂淀粉颗粒数量,每种刺激物对异育银鲫的摄食刺激作用使用相对摄食量表示。相对摄食量=试验组摄食量/空白组摄食量[11] (1)每天下午试验结束后对试验鱼饱食投喂,1 h后使用相同温度的新鲜曝气水更换试验鱼缸内一半的试验用水。1.3.4正交设计复合物琼脂淀粉颗粒采食行为试验通过单体刺激物的琼脂淀粉颗粒采食量试验确定了具有促进异育银鲫摄食的物质以及其最佳摄食浓度,将这些物质进行正交设计,每个复合配方分别与其对应的空白组进行采食量对比试验,通过比较各组的相对摄食量大小选出诱食性最佳的复合配方,L9(34)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设计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1.016.T001表1L9(34)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设计水平二甲基丙酸噻亭/(mol/L)精氨酸/(mol/L)丙氨酸/(mol/L)空白11(2×10-2)1(2×10-2)1(2×10-2)1(0)21(2×10-2)2(1×10-2)2(1×10-1)2(0)31(2×10-2)3(5×10-3)3(5×10-2)3(0)1.3.5正交设计复合物与单体刺激物的诱食性比较将分别含有复合配方和单体刺激物的琼脂淀粉100粒同时置于试验鱼缸内,进行摄食率的比较,其余试验步骤同1.3.3单体刺激物的琼脂淀粉颗粒采食行为试验。摄食率=(采食的颗粒数量/100)×100%(2)1.4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分析前先进行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采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2结果与分析2.1单体刺激物的琼脂淀粉颗粒采食行为试验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10-2 mol/L的DMPT、10-2 mol/L的精氨酸、10-1 mol/L的丙氨酸相对摄食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浓度(P0.05),且相对摄食量均大于1.5,可以有效促进异育银鲫的摄食;DMT、组氨酸4个不同浓度之间的相对摄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10-3 mol/L、10-2 mol/L赖氨酸组的相对摄食量低于0.8,说明其对异育银鲫具有摄食抑制作用。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1.016.F001图1单体刺激物的琼脂淀粉颗粒采食行为试验结果注:不同字母表示每种物质4个浓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2正交设计配方的琼脂淀粉颗粒采食行为试验结果根据2.1中的试验结果,以10-2 mol/L的DMPT、10-2 mol/L的精氨酸、10-1 mol/L的丙氨酸作为参照,将这几种物质的最佳诱食浓度分别增加和降低100%,共3个水平进行正交设计。L9(34)正交试验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见表3。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1.016.T002表2L9(34)正交试验结果项目因素相对摄食量∑xix¯*二甲基丙酸噻亭精氨酸丙氨酸空白x1x2x311(2×10-2)1(2×10-2)1(2×10-2)1(0)0.81.31.53.61.2a21(2×10-2)2(1×10-2)2(1×10-1)2(0)3.43.92.49.73.2cd31(2×10-2)3(5×10-3)3(5×10-2)3(0)2.43.01.46.82.3abc42(1×10-2)1(2×10-2)2(1×10-1)3(0)2.02.43.27.62.5abc52(1×10-2)2(1×10-2)3(5×10-2)1(0)3.15.44.312.84.3d62(1×10-2)3(5×10-3)1(2×10-1)2(0)2.63.42.48.42.8bc73(5×10-3)1(2×10-2)3(5×10-2)2(0)0.81.72.14.61.5ab83(5×10-3)2(1×10-2)1(2×10-1)3(0)1.72.42.46.52.2abc93(5×10-3)3(5×10-3)2(1×10-1)1(0)1.91.20.63.71.2aX16.75.26.26.7X29.69.77.07.6X34.86.38.17.0R4.84.41.90.9注:同列数据肩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1.016.T003表3异育银鲫诱食剂L9(34)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变异来源Ⅲ型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显著性校正模型23.50463.9178.5710.000截距150.2851150.285328.8240.000二甲基丙酸噻亭11.10325.55112.1470.000精氨酸10.58725.29411.5830.000丙氨酸1.81420.9071.9850.164误差9.141200.457总计182.93027校正的总计32.64526注:F0.05(6,20)=2.6,F0.05(1,20)=4.35,F0.05(2,20)=3.49。由表2可知,9个配方中,配方5相对摄食量最高,且与其他7个配方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配方2也显示较好的诱食效果,但与配方9及3、4、5、6差异均不显著。二甲基丙酸噻亭的极差最大,精氨酸次之,丙氨酸最小。由表3可知,二甲基丙酸噻亭和精氨酸对相对摄食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丙氨酸对相对摄食量影响不显著(P0.05)。2.3复合配方5与单体刺激物的诱食性比较(见表4)由表4可知,由10-2 mol/L的DMPT、10-2 mol/L的精氨酸和10-1 mol/L的丙氨酸组成的复合诱食剂配方5的摄食率显著高于10-2 mol/L的DMPT、10-2 mol/L精氨酸、10-2 mol/L的丙氨酸3种单体诱食剂的摄食率(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1.016.T004表4复合配方5与单体刺激物的诱食性比较诱食剂浓度/(mol/L)摄食率/%复合配方5—81.2±8.9aDMPT10-249.7±5.0b复合配方5—79.7±4.7a精氨酸10-240.3±4.6b复合配方5—83.3±6.4a丙氨酸10-150.3±5.6b3讨论本试验采用异育银鲫琼脂淀粉颗粒采食行为试验,可以直观地判断出化学物质对异育银鲫摄食的促进或抑制性。Lim等[10]向琼脂粉、色素和水煮沸后的混合物中添加刺激物制成琼脂颗粒,通过向每条鱼投喂1粒琼脂小球,观察其接受与否,从而计算接受量来判断物质的诱食性。Olsén等[12]通过观察试验鱼对含有刺激物的琼脂颗粒的口腔处理时间判断物质的诱食性。上述两种方法均探讨了刺激物对试验鱼类口内味觉感受器的刺激作用。赵红月[7]也利用鱼类行为学啄球试验研究不同物质对异育银鲫的促摄食作用,但这种行为学啄球试验过程中真正摄入试验鱼口腔的物质相对较少。本试验中,向琼脂淀粉颗粒中添加淀粉可以使致密的琼脂颗粒变得疏松多孔,此方法的琼脂颗粒被鱼类摄入口中用时很短。本试验添加淀粉的琼脂颗粒随着时间变化会将内含的水溶性物质缓慢溶解到水体中。因此,本试验测试的几种物质可以看作在未摄食之前溶出的物质首先刺激了试验鱼的嗅觉系统。随着颗粒摄入口中,在试验鱼味觉系统的综合判断下决定是否进行吞咽,模仿了垂钓时鱼饵发挥的作用。本试验发现,4个不同浓度的DMT对异育银鲫促摄食作用不明显,但DMPT(10-3 mol/L、10-2 mol/L)对异育银鲫的促摄食作用明显,相对摄食量分别为空白组的1.7、2.3倍。Nakajima[13]发现,DMPT、DMT对鲤、鲫具有明显促摄食作用,但是DMT的诱食性低于DMPT,表明同样为杂食性的鱼类之间促摄食物质同样具有异同性。赵红月[7]发现,10-5~10-3 mol/L的DMPT在异育银鲫啄球试验中具有明显促摄食作用,与本试验DMPT部分浓度具有的促进摄食作用结论相同。与赵红月[7]的研究不同的是,本试验中10-2 mol/L的DMPT异育银鲫的相对啄食量达到最高,可能是试验方法不同导致的差异性。Olsén等[12]在鲫鱼促摄食物质的研究中发现,128 mmol/L的丙氨酸对鲫鱼(Carassius carassius Linnaeus 1758)有摄食促进作用。赵红月[7]发现,10-2 mol/L的丙氨酸在10-6~10-2 mol/L浓度下,10-3 mol/L丙氨酸时,异育银鲫相对啄球次数达到最高。本试验中,10-3 mol/L的丙氨酸相对采食量为1.8,显著高于10-4 mol/L(相对采食量为1.1),高于10-2 mol/L(相对采食量为1.6),仅在这3个浓度下的诱食性趋势与赵红月保持一致;但是,丙氨酸在10-1 mol/L时,相对采食量达到最高,显著高于10-3 mol/L的丙氨酸相对采食量,与Olsén等[12]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不同食性的鱼类对刺激物的摄食反应有很大差异。Jones[14]报道了肉食性虹鳟对丙氨酸既不表现出摄食抑制性,也未表现出促摄食作用。真鲷、河豚同样对甘氨酸表现出摄食抑制性[15-16]。本研究发现,丙氨酸对杂食性的异育银鲫具有摄食促进作用,表明异育银鲫的摄食偏好性与这几种肉食性鱼类具有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9个不同的复合诱食剂配方,其中复合配方2、5和6的相对摄食量均大于3,3个配方的相对摄食量均大于6种单体刺激物在4个不同浓度下的相对摄食量,且配方5摄食率均显著高于10-2 mol/L的DMPT、精氨酸,10-2 mol/L的丙氨酸3种单体诱食剂,可能是复合配方中DMPT、精氨酸和丙氨酸3种物质之间发生协同作用,增加了复合配方的诱食性,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其他鱼类诱食剂的研究中。Olsén等[12]在对鲫鱼(Carassius carassius Linnaeus 1758)促摄食物质的研究中发现,含有丙氨酸、甘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亮氨酸的琼脂颗粒的诱食性明显比只含有丙氨酸的琼脂颗粒诱食活性高。廖昌容等[8]认为,多种氨基酸复合在一起,各种单体氨基酸之间协同互补,强烈地刺激了鱼类的摄食感觉器官。因此,复合氨基酸对鲫鱼具有良好的嗅觉吸引活性,而单体吸引效果次之。复合诱食剂单体物质之间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有待深入研究。4结论由10-2 mol/L的DMPT、10-2 mol/L的精氨酸和10-1 mol/L的丙氨酸组成的复合诱食剂配方5能够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摄食率,适宜作为钓鱼饵料的诱食添加剂以提高异育银鲫的上钩率。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