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打造海绵城市已成为多方的共识,可以利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水循环体系及雨水花园等方式实现雨水资源的“渗、滞、蓄、净、用、排”[1]。打造海绵城市能够有效提升居住区的规划有效性,为后续的环境保护以及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基础。文章使用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探讨北方居住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方案,为相关工程落实技术和创新优化提供参考。1我国海绵城市的总体发展现状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充分渗透市政、规划、景观、环境等多个领域,且与多项专业进行有机融合。结合整体大环境的发展情况分析,海绵城市的牵头专业还不够明确,在具体的海绵工程开展过程中,不能确定以哪些专业体系作为核心思想。部分居住区设计的过程中,将重点放置在居住区本身的功能设计方面,单纯关注功能,导致海绵城市的建设存在偏重情况,忽略自然景观以及人文生活理念等方面的协调[2]。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将重点放于景观效果和低影响开发设施领域,对地下综合管线以及相关附属市政设施的同步设计存在不足。综合当前居住区海绵城市的具体设计方案进行探讨,要求各环节能够相互统一重点和要点,对居住区规划、居住区生活环境优化、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统一设计。可以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设计的合理性,有效增强居住区的幸福度,提升群众对海绵城市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促使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同行。2居住区海绵城市设计具体案例及相关的细节海绵城市的设计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3],不同区域的工程设计细节以及相关策略均有一定的差异性。本项目建立在北方特有气候环境以及水温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项目位于河南北部某市中心城区,北侧为城市主要道路,西侧为城市次要道路。项目总用地约14 万m2。作为该市棚户区改造的重点,项目对规划与建筑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海绵城市是其重点关注的内容。2.1居住区的具体设计原则(1)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实用性、经济性、地域性”的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化体现经济效益。(2)根据住区不同的功能要求,合理组织交通,综合考虑日照、通风、采光、环境等要求。(3)根据当地规划要求,整个小区需要采用海绵城市的设计,进行规划、园林、建筑的一体化、系统化策划。2.2海绵城市设计的具体技术路线(1)进行现场勘查以及信息资料的整理,了解工程区域的具体现状,深度解读区域的排水、绿化、建筑规划的实际情况,掌控地形地势、地质条件、水文情况、内部以及外部市政附属设施的实际建设情况。(2)在海绵城市规划理念以及相关文件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现状分析海绵城市的具体建设条件以及发展目标。(3)结合实际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因素,采用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雨水调蓄技术、排水管网等相关技术体系进行综合施工,在景观、功能、设施的基础上,打造多重设计方案。(4)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通过模型软件分析方案是否可行,确定最终的综合效益。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核心调整,打造最佳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4]。2.3具体设计体系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对项目用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条件以及不同项目的实际规划目标进行综合分析。海绵城市设施的系统规划如图1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22.010.F001图1海绵城市设施系统规划3设计方案3.1屋面工程设计方案在楼顶对部分屋顶进行绿化,设计种植屋面,绿化植物选用当地种植的植物,不选择根系穿刺性强的植物种类,屋顶种植土选择合适土壤。种植屋面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水管电缆线等设施应铺设于防水层上,屋面周边设有安全防护设施,植物灌溉采用滴灌、喷灌和渗灌设施。屋面雨水设置集水井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回用系统设置弃流设施。初期径流弃流量根据下垫面实测收集雨水SS以及COD等污染物浓度确定,雨水可回用于建筑与小区生活杂用水、绿地浇洒、道路冲洗等。3.2道路体系设计方案建筑与小区内路面、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闲广场、室外庭院均采用渗透材料铺装;道路采用透水沥青,停车位采用透水砖及植草间隔铺装。小区道路最大道路纵坡为8%,最小道路纵坡为0.3%,下沉式绿地段道路的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 mm。3.3绿地及景观规划方案绿地设计标高均低于道路即铺砌地面,形成下沉式绿地。深度约100~200 mm,中间设渗透池及井,并设置溢流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与绿地的高差小于50 mm。小区下沉式绿地如图2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22.010.F002图2小区下沉式绿地建筑与小区道路两侧及广场宜采用植被浅沟、渗透沟槽等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使用。选择耐盐、耐旱、耐污能力较强的乡土树种,若必须设置雨水管道,设施规模应该按照《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021)进行设计。景观设计的优化主要建立在地形景观效果基础上进行,有效设计各个空间的布局,通过竖向设计打造立体化绿化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对植物本身的合理配置要求,综合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颜色、高度等相关因素进行科学配置,在营造良好小型生态圈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区域绿化以及观赏的效果。高处以乔木以及大型灌木为主,营造最基础的绿化环境,有效吸附污染物。低处以地被植物以及小型观花植物为主,打造灌木系统,通过植物本身的层次为排水的设计提供多样化的保障。3.4雨污管道设计在海绵城市规划过程中,雨水管道以及污水管道的设计是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雨水管道分析以具体项目区外的市政雨水管建设为基础,创新新建的居住小区内部通常以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分离的方式设置,雨水管道直接接入市政的雨水管网,污水管道直接接入污水处理系统。雨水管道的设计应直接与海绵生态工程以及相关设施进行对接,如雨水花园的排水系统、屋面的雨水收集系统。3.5小区雨水调蓄设计在各楼排水管收集处设置雨水收集池,储存使用,可以用来灌溉绿地,其余具体设计均按海绵城市要求进行。结合排水的分区核算调蓄容积,综合居住区内具体地形现状,考虑建筑本身的排水组织以及水流情况进行调蓄容积分析,将其作为不同设施规模设定的主要依据。对照该区域内的每年总径流量以及控制率进行降雨量的分析,通过容积法公式计算设计径流量[5]。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每年的最大降雨量以及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以其作为核心依据,设置调蓄水余量。项目雨水调蓄设施配建调蓄容积超过25 m3/1 000 m2硬化面积。针对整体区域地形进行分析,将雨水调蓄设施设置在地面标高最低点的东北角区域。居住区的海绵工程建设必须环环相扣,发挥各自职能,打造联动性的工程体系,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支撑。此外,还需要加强居住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使居民自觉地保护既有公共设施以及海绵工程,打造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体系。4结语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在海绵城市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有机调配,合理落实各项工程的创新,能够为居住区本身的功能提升以及优化提供根本保障。应严格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具体的地理环境以及气象条件,合理地落实海绵工程的建设,明确技术路线,实现多项环节的有机融合,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打造良好的景观体系,实现功能与美观并重,增强居住舒适性和幸福感。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