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谷牧草是一年生禾本科牧草,其穗像谷子、粒似稗子[1],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生物产量高等优点。稗谷牧草全株粗蛋白含量达7.18%,高于一般秸秆粗饲料,营养价值丰富。稗谷作为饲草进行栽培的报道最早见于1983年[2]。郜玉田[1]报道,朝牧1号稗谷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本研究中,新型稗谷牧草是原朝牧1号稗谷经多年栽培选育形成。该牧草在辽南地区的引种适应性、物候期和产草量等尚未有系统研究。本课题将新型稗谷牧草引入辽南地区,通过开展物候期观察,测定产草量,明确稗谷牧草的可利用价值,为开发新型稗谷牧草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卢屯镇后安平村,属于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最高气温33 ℃,最低气温-27 ℃,年降雨量约750 mm,无霜期约为170 d,日照3 000 h。1.2试验材料供试品种(新型稗谷牧草)购自原辽宁省建平县草原监理站,经建平县草原监理站经多年提纯复壮、收获制种。1.3试验设计1.3.1种子检验试验设计取新型稗谷牧草种子10份,每份10 g。分别捡出无胚、破损、霉烂、小/瘦粒种子,去除杂物和非本牧草品种的种子等混杂物,计算纯净度[3]。纯净度=(供试种子-混杂物)/供试种子×100%(1)取10份牧草种子,每份100粒,称量每份种子重量,换算为千粒重。参照GB/T 2930.4—2001[4],采用纸上发芽法测定发芽率。发芽种子标准是胚芽长度达到种子长度的二分之一[5],记录第4 d和第10 d发芽种子数量,统计发芽势和发芽率。发芽势=发芽4 d正常发芽种子/供试种子数(100粒)×100%(2)发芽率=发芽10 d发芽种子/供试种子数(100粒)×100%(3)1.3.2引种测产试验设计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平实验实训基地选择两块试验田,约1 514.09 m2,开展稗谷牧草引种测产小区试验。1组、2组、3组和4组播种量分别为800、1 000、1 200、1 400 g/667 m2,每组6个重复小区。从每组的6个小区中选择4个小区在拔节到抽穗期灌溉。牧草引种小区试验设计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2.017.T001表1牧草引种小区试验设计项目1组2组3组4组1小区** ▲***▲* ▲2小区* ▲*▲**▲**▲3小区****▲**4小区* ▲*****▲5小区** ▲**▲* ▲* ▲6小区** ▲**▲**注:*表示该小区在抽穗期测株高,刈割测产,测再生草株高;**表示该小区在完熟期测株高,刈割测产;▲表示灌溉。试验田长75 m、宽10.1 m,旋耕起垄,垄宽62.5 cm,每个小区8垄宽、长3 m,小区面积15 m2。在垄上搂出宽度15 cm、深度约2~3 cm浅沟,在浅沟内灌水,待水渗入土,均匀撒入稗谷牧草种子,使用耙子覆土1.0~2.0 cm,不镇压。所有小区在拔节期施尿素,按照75 kg/hm2施肥[6]。试验田两侧沿垄的方向植保护行2垄,向外留过道1.2 m;沿田垄横切方向在试验田两端各种植两块6 m(间隔1 m)的保护行,各个小区间空出1 m过道相间隔。1.4测定指标及方法物候期:采用目测法,当小区内有50%的植株达到某一生育期时[7],记载该牧草物候期。产草量:在抽穗期,每组随机取3个小区,距离地面3~5 cm刈割,测定鲜草产量,自然晒干,测定干草量。采集草样500 g,测定鲜干比、茎叶比。在完熟期,刈割每组剩下3个小区,测定上述指标。株高:抽穗期和完熟期,每个小区内随机选取10株牧草,测定地面至植株穗顶的伸直高度。在完熟期对抽穗期时收割过牧草的地块长出的再生草,测定株高。1.5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Excel 2010统计原始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中ANOVA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时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2结果与分析2.1新型稗谷牧草种子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种子纯净度为88.43%。分拣时发现,种子中主要混杂物是小粒和瘪瘦粒,其次是细小的牧草茎叶和杂草种子。种子千粒重为2.92 g,该牧草种子呈扁圆形,与野生水稗草种子相似。发芽试验第4 d,发芽势为55.94%;试验第10 d,种子基本不再新发芽,种子发芽率为67.69%。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2.017.T002表2新型稗谷牧草种子检验结果项目纯净度/%千粒重/g发芽势/%发芽率/%结果88.43±1.892.92±0.0955.94±5.5067.69±5.912.2新型稗谷牧草引种营口地区的物候期(见表3)本次试验由于受当时天气影响,播种期未在同一天内完成。由表3可知,1组播种日期为2020年5月5日,2组为5月7日,3组和4组为5月8日。1组和2组出苗期为5月16日,3组和4组延后2 d。各组分蘖期均为6月4日;6月15日全部进入拔节期。1组和2组7月14日进入孕穗期,3组和4组延后1 d。各组抽穗期7月29日、开花期8月9日、完熟期9月26日,枯黄期10月12日。稗谷牧草的整个生育时间为134~136 d,生长期为150~152 d。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2.017.T003表3新型稗谷牧草引种营口地区的物候期项目1组2组3组4组播种期2020年5月5日2020年5月7日2020年5月8日2020年5月8日出苗期2020年5月16日2020年5月16日2020年5月18日2020年5月18日分蘖期2020年6月4日2020年6月4日2020年6月4日2020年6月4日拔节期2020年6月15日2020年6月15日2020年6月15日2020年6月15日孕穗期2020年7月14日2020年7月14日2020年7月15日2020年7月15日抽穗期2020年7月29日2020年7月29日2020年7月29日2020年7月29日开花期2020年8月9日2020年8月9日2020年8月9日2020年8月9日乳熟期2020年8月26日2020年8月26日2020年8月26日2020年8月26日蜡熟期2020年8月9日2020年9月1日2020年9月1日2020年9月1日完熟期2020年9月26日2020年9月26日2020年9月26日2020年9月26日枯黄期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0月12日生育天数/d136136134134生长天数/d152152150150注:生育天数是出苗期到成熟期的总天数;生长天数是出苗期到枯黄期的总天数。2.3新型稗谷牧草的测产结果(见表4、表5)由表4可知,在抽穗期,1组抽穗期的株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2组的株高显著高于4组(P0.05)。在完熟期,1组的株高极显著高于3组和4组(P0.01),显著高于2组(P0.05);2组的株高显著高于4组(P0.05)。当牧草达到完熟期时,对抽穗期刈割的小区上再次生长出的二茬草进行株高的测定,结果发现,3组的株高极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1),显著高于4组(P0.05)。实地观测发现,牧草于抽穗期刈割后能够再生的牧草比例不足5%,并且再生草在株高10~15 cm时开始孕穗,植株茎秆较细,基本无刈割测产意义,生产中无收割的价值。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2.017.T004表4新型稗谷牧草的测产结果项目生育期1组2组3组4组株高/cm抽穗期189.74±26.27Aa166.97±17.76Bb161.84±32.33Bbc154.50±15.58Bc完熟期217.11±20.96Aa196.89±14.35ABb182.78±21.66Bbc175.56±6.67Bc再生草40.33±9.77Cc40.33±9.77Cc69.35±13.22Aa52.43±13.44ABb鲜草产量/(kg/m2)抽穗5.03±1.003.32±0.635.08±1.873.37±1.13完熟期3.89±0.403.47±0.463.67±0.683.16±0.66干草产量/(kg/m2)抽穗期1.43±0.18a0.94±0.15a1.28±0.37a0.91±0.31b完熟期1.31±0.251.21±0.141.38±0.311.37±0.31鲜干比抽穗期3.49±0.363.65±0.163.90±0.343.70±0.04完熟期2.74±0.232.78±0.272.64±0.102.31±0.15初水分含量/%抽穗期71.18±2.7972.59±1.2274.21±2.2273.00±0.29完熟期63.36±3.1663.82±3.4762.15±1.4356.68±2.72抽穗期茎叶比0.91±0.02a0.76±0.17ab0.69±0.12ab0.59±0.10b干草总产量/(kg/m2)1.37±0.13a1.08±0.20b1.15±0.32ab1.06±0.17b注:同行数据肩标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同字母或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下表同。抽穗期和完熟期各组鲜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抽穗期刈割下鲜草自然晒干制成干草,前3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4组(P0.05);完熟期各组干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1组干草总产量显著高于2组和4组(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抽穗期和完熟期各组牧草的鲜干比、初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抽穗期1组的茎叶比高于其余3组,显著高于4组(P0.05),与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中,对每组的4个小区采取灌溉措施。由表5可知,在拔节期到抽穗期对牧草进行灌溉,显著增加抽穗期鲜草产量和干草总产量(P0.05);增加抽穗期牧草的株高和茎叶比,但差异不显著(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2.017.T005表5灌溉与不灌溉对产草量影响项目灌溉小区不灌溉小区P值抽穗期株高/cm172.02±14.31159.81±9.390.40抽穗期鲜草产量/(kg/m2)4.61±0.82a3.39±0.48b0.02抽穗期茎叶比0.76±0.180.67±0.140.40干草总产量/(kg/m2)1.21±0.29a1.00±0.20b0.02注:干草总产量=抽穗期干草+完熟期干草。3讨论3.1稗谷牧草种子检验结果本研究所用稗谷牧草的种子为建平县草原监理站于2018年秋季自制,种子纯净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对瘪粒和细碎茎秆未清除彻底。种子的发芽率仅为67.69%,与徐伟洲等[8]测得的高冰草发芽率62%相近,主要原因是种子放置时间较长。牧草种子的储藏温度、干燥温度等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较大[9]。3.2稗谷牧草引种的物候期牧草的物候期反映牧草生长发育规律与生物变化对节后的反应,对牧草营养含量等影响显著[10]。2001年至2002年,彰武县草原站连续2年试种该品种,并做物候期观测[11],本试验与彰武县对比见图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1.22.017.F001图1本试验与彰武县草原站试验的物候期对比由图1可知,本试验比彰武县的出苗时间多3 d,拔节时间多5 d,孕穗时间多7 d,抽穗时间多4 d,成熟时间少1 d,生育期总天数多17 d。造成差异的原因是播种期不同,本试验播种日期为5月5日~8日,彰武县播种时间为5月20日。彰武县播种时气温为11~24 ℃;本试验播种期气温在8~22 ℃,且为阴雨天。本试验播种时气温和地温较低,影响种子萌发,导致出苗时间延后。自出苗期至孕穗期,本试验的时间均长于彰武试验。但是,经过对比发现,两地自5月至7月平均气温相近,气温对生育期影响不大。原因可能是本试验对小区实施灌溉引起地温偏低造成的。3.3稗谷牧草的产量从测产结果推断,播种量800 g/667 m2可以满足条播牧草种植的需要,再增加播种量反而引起株高降低;但灌溉能够提高牧草的株高。增加播种量未提高鲜草和干草的产量,播种量为800 g/667 m2的1组产量绝对值最高,表明800 g/667 m2的播种量即可满足需求。按是否灌溉分组统计,灌溉组产草量显著高于未灌溉组,每平方米干草产量相差0.21 kg。因此,灌溉是影响产草量的最大因素。本试验中,抽穗期各组鲜草、干草产量分别为3.32~5.03 kg和0.91~1.43 kg,明显高于刘贵波等[12]测得的朝牧1号的产量(2.300 kg和0.775 kg)。本试验中,鲜草、干草产量高于彰武县(2002)的测产结果(0.73 kg和0.47 kg);但干草产量低于郜玉田[1]报道的河北唐山滦南门庄的产草量(1.57 kg)。本试验测得稗谷牧草的茎叶比明显低于杨建等[13]测得的黑麦草和燕麦的茎叶比,也低于陈小凤等[14]报道的香草和凌云草的茎叶比,表明稗谷牧草的植株中茎秆所占比例较少,而饲用价值较高的叶片所占比例较高,牧草的质量较好。4结论新型稗谷牧草在营口地区种植适应性较好,生育期和生长期均较长,播种量800 g/667m2时鲜草和干产草产量均较高、茎叶比较低。灌溉可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因此,新型稗谷牧草可作为反刍动物的优良牧草资源开发利用。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