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大遗址区受城市发展影响较大,出现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博弈的局面,遗址保护遭遇严重挑战。在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将城市遗址区纳入城市建成区内,大遗址区保护工作迎来新的机遇。1汉长安城遗址发展现状1.1研究区概况汉长安城遗址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的渭河台塬,是我国迄今为止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发源地,西汉时,汉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升华的产物,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遗址区规模34.43 km2,包含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桂宫、北宫等大型宫殿遗址区。汉长安城遗址区如图1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24.051.F001图1汉长安城遗址区1.2土地利用现状遗址区内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14.56、16.52和3.35 km2,分别占遗址区的42.30%、47.98%和9.72%。建设用地规模大于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遗址区内农用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土地撂荒现象突出,建设用地动态扩张现象较为严重。1.3基础设施薄弱遗址区内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未纳入西安市市政系统,多由各村落自行解决,未统一规划。6个村落接有西安市政自来水管道,其余村落用水基本为各村自行打井;少部分村落修建有排水渠,其余村落污水乱排乱放;输电和通信线路沿现有道路两侧架设,对遗址景观存在一定影响;生活生产垃圾未分类处理,对遗址破坏较大,无法满足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需要。1.4环境日益恶化遗址区内建设用地主要为村集体用地,村民私搭乱建现象严重,高密度的建设缺乏风貌引导和管控;小型工业企业达两百余家,部分企业私自排放污水及废气,对遗址造成损害;遗址区缺乏统一规划,建设用地压占遗址本体严重,使遗址风貌受到极大破坏,对遗址区形成巨大威胁。2环境敏感性评价体系构建2.1评价因子选择(1)遗址保护范围。根据有关考古发掘报告、文物研究资料及相关研究基础,落实各个遗址的分布范围、点位坐标、具体形状和面积,对遗址保护区层次进行赋值。(2)建设用地压占遗址比重。对遗址现状数据进行分析,以建设用地压占遗址比重分析遗址保存现状的敏感程度,分等级赋值。(3)建设用地类型。依据土地调查数据,结合遗址区内的主要建设用地类型,将遗址区内的土地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工矿用地,针对不同的建设用地类型对遗址的破坏性进行等级赋值。(4)遗址与水体距离。根据土地调查数据,遗址区内水体主要有沟渠、坑塘水面、养殖坑塘三类,大量的荷塘、鱼池及水面等都对地下遗址层有较大破坏,根据水体与遗址的距离赋值。(5)植被覆盖。根据土地调查数据,遗址区内植被覆盖类型主要为草地、耕地、林地、种植园用地、其他土地,根据植被覆盖类型及对土地的破坏程度大小赋值。环境敏感性评价如表1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24.051.T001表1环境敏感性评价因子环境敏感性等级弱低中高极高遗址保护范围/m5003001005010建设用地压占遗址比重/%未探明0~510~2530~5050~100建设用地类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矿用地遗址与水体距离/m1 500~2 500900~1 200500~800300100植被覆盖类型草地林地种植园用地其他土地耕地2.2评价因子权重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如表2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24.051.T002表2评价因子权重因子遗址保护距离建设用地压占遗址比重建设用地类型遗址与水体距离植被覆盖类型权重0.420 40.287 70.097 40.142 30.052 22.3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及分析利用ArcGIS软件,采用加权指数和法对上述5个单因子环境敏感性等级评价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分析遗址区环境敏感性等级,得到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遗址区面积为3 443.90 hm2,极高敏感区主要分布于长乐宫和西市区域,高敏感区主要分布于遗址沿线,面积合计309.38 hm2,占遗址区的8.98%。极高敏感和高敏感区域为已探明遗址区域,必须采取严格措施加强保护,禁止开发,严格控制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建设活动。中敏感区主要分布于遗址区中部,面积合计482.62 hm2,占遗址区的14.01%。依托已探明遗迹,开展合理的展示方式,通过标识展示、场馆展示、原状复原展示等方式塑造历史空间环境。低敏感和弱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明光宫及遗址区边缘区域,面积合计2 651.90 hm2,占遗址区的77.00%。在控制开发强度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与遗址景观及风貌协调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汉长安城遗址环境敏感性评价如图2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24.051.F002图2汉长安城遗址环境敏感性评价3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模式3.1用途管制模式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突出底线思维、保护优先的原则,通过遥感影像等技术手段,依托遗址环境敏感性评价,推动考古发掘的精确性,将考古发现的遗址位置、范围等信息纳入文物管理信息平台,识别已探明遗址分布空间、潜在遗址分布空间、遗迹资源聚集空间,确定重要等级,实现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管控。3.2乡村社区模式建立社区参与的共管机制,切实了解遗址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实地调查居民生活对遗址保护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对遗址范围内的村民住宅进行内部调整置换,在勘探确定没有遗址遗迹的区域集中安置;其余村落适当保留,进行存量更新及改造。通过改善遗址环境和遗址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社区,延续遗址区的历史文化,将遗址区内现有村落改造与社区建设及民俗文化的展示传承相结合,使遗址保护与居民生活统筹协调发展。3.3产业融合模式结合遗址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分区域提出适宜的功能引导建议。将未央宫作为宫殿文化展示空间,桂宫作为后宫文化展示空间,武库作为军事文化展示空间,北宫为后宫及手工业文化展示空间,北阙甲第作为服务文化展示空间。依托农业空间打造现代都市农业,营造大地景观;依托遗址遗迹,打造丝路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技博览、科考探秘等文化产业;建设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文化产业为支撑、旅游产业为特色的大遗址文化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发展模式如图3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24.051.F003图3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发展模式4结语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新视角下多维空间层次的研究,是当代大遗址保护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对汉长安城遗址环境敏感性评价尚属尝试性探索,但数据获取受到一定限制,在因子的选择和评价方法上有待完善。强化大遗址的历史环境和国土空间现状、实现遗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高度融合、在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基础上将文化资源纳入平台管理,是未来主要研究的方向。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