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胃酸中毒常见于牛、羊等反刍动物,是动物大量摄取高碳水化合物后,瘤胃乳酸过剩所引起[1]。瘤胃酸中毒是目前影响反刍动物生产的疾病之一[2]。粗饲料蛋白质含量低、适口性差、不易消化。为提高牛羊的产奶量,促进牛羊的生长发育[3],常在日粮中添加精饲料,但也增加了反刍动物患瘤胃酸中毒等疾病的风险[4]。根据瘤胃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亚急性酸中毒(SARA)和急性酸中毒(ARA)[5]。SARA发生时,病畜骚乱不安、站立不稳、四肢不灵活、喜卧地、流涎、食欲废绝、被毛无光泽、心率加快、瘤胃蠕动变慢、眼结膜充血、口干舌燥;腹痛、腹泻[6],大量脱水,皮肤干燥;血液浓稠,尿少或无尿,病初呼吸变化不明显;后期出现呼吸困难,并诱发蹄叶炎[7],降低干物质采食量(DMI)和乳脂率[8]等。ARA发病速度特别快,病畜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运动障碍、步态蹒跚,后躯麻痹、瘫痪、卧地不起等症状[9];随病势发展可能发生头颈后仰、角弓反张,乃至昏迷休克,最终四肢伸直,陷于衰竭状态而死亡[10]。本文对瘤胃酸中毒的影响因素、发病机理进行论述,探讨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预防措施,为预防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提供参考。1瘤胃酸中毒的影响因素引发瘤胃酸中毒的因素多且复杂。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反刍动物食入大量能量类饲料,经发酵产生乳酸,导致瘤胃局部微生态失衡[11];间接原因则是饲养管理制度不合理。1.1精粗日粮的搭配精粗日粮搭配合理时,瘤胃内的pH值处于动态平衡。但当日粮中的精饲料过多时,瘤胃内积累大量乳酸。精饲料常以含淀粉较多的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和玉米等谷物籽实[12],酒糟和玉米胚芽饼等谷物籽实加工副产品以及含碳水化合物过高的薯类、甘蔗、糖蜜、甜菜渣等块根、块茎类作物为主[13],易发酵过多的碳水化合物,降低瘤胃pH值。1.2日粮加工工艺Yansari等[14]和Einarson等[15]研究表明,降低日粮粒度会降低瘤胃pH值,提高瘤胃酸中毒的发生概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蒸汽压片、碾碎、粉碎、整粒[16]。日粮粒度会影响咀嚼时间,增加日粮的粒度可延长动物的咀嚼时间[17]。动物咀嚼时间越长,唾液的分泌量越多;反刍动物腮腺分泌碱性唾液,可以中和pH值[18]。1.3日粮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日粮中性洗涤纤维(NDF)是评价饲粮营养水平的重要指标。饲料NDF含量降低时,精料比例增加,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发酵降低了瘤胃内pH值,影响瘤胃内微生物繁衍,进而降低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19]。1.4饲养管理制度饲养管理制度不合理主要是指动物自由采食、改变日粮时无过渡期、调换饲养员等。李志春等[20]研究表明,动物自由采食比动物限制采食更易积累乳酸,主要因为动物自由采食可导致采食过量,导致瘤胃积食,引起消化功能障碍;过量的酸性物质在瘤胃内堆积使瘤胃pH值降低,引起瘤胃酸中毒。巴·德力格尔[21]研究表明,在动物日常饲喂管理中,突然降低粗饲料水平或突然升高精饲料水平可引起乳酸大量积累。此外,突然更换日粮也会引起乳酸含量升高[22],原因是瘤胃微生物对饲料转变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若突然改变日粮的结构,容易引发瘤胃酸中毒[23]。Elam[24]认为,调换养殖场饲养员也是影响瘤胃酸中毒的重要因素。不同饲养员在饲喂时间、日粮配比等方面均有不同,对瘤胃内环境的影响很大。2瘤胃酸中毒的发病机理日粮是引起瘤胃酸中毒的决定性因素[25]。反刍动物在摄食过量高碳水化合物的日粮时,日粮中的糖类在动物瘤胃中经发酵产生乳酸,引起瘤胃pH值降低[26]。瘤胃pH值是评估瘤胃是否酸中毒的重要指标[26]。研究表明,pH值处于6.2~6.8之间为最佳[13],因为这时纤维分解菌最活跃;当pH值长时间处于5.5~5.8时[27],会积累少量的乳酸,引发SARA;当乳酸进一步积累,pH值进一步下降至5.0甚至更低时,就会发生ARA[28]。反刍动物食入过多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饲料后,因摄取的能量过多,微生物生长速度加快,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升高,造成瘤胃pH值降低;此时的乳酸可以及时被乳酸利用菌发酵和代谢,含量很低。当瘤胃pH值下降至6.0以下时[29],产酸的链球菌牛链球菌(耐受酸度最低值为4.8)在瘤胃中快速增殖[30],产生大量乳酸。而乳酸利用菌常不耐酸(耐受酸度最低pH值在5.4~5.6之间)。因此,当瘤胃pH值低于5.4时,乳酸利用菌生长速度减慢,无法及时利用乳酸[31],牛链球菌仍然可继续发酵,产生大量乳酸,使瘤胃内乳酸大量积累。此时,因酸性较强,乳酸利用菌大量减少,若瘤胃内的能量可供牛链球菌继续生长,乳酸无法被利用而大量积累,pH值降至5.0以下时,诱发ARA;若瘤胃内能量不足,牛链球菌生长减慢,一部分乳酸被乳酸利用菌分解,pH值长期处于5.5~5.8,即发生SARA[32]。3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营养调控3.1改善饲喂制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防治瘤胃酸中毒的传统措施是注意精粗饲料的平衡,保证饲料饲喂量适宜。合理选择谷物种类,精料种类不能单一。当反刍动物吃草量减少时,应降低精饲料比例,增大日粮粒度,增加动物的咀嚼时间。制定合理的饲喂制度,做到早餐早喂,晚餐晚喂。改善饲养管理,制定科学、实用、细化、高效、有针对性的饲养管理措施[33]。如限制反刍动物采食,换料时应有适应期;加强畜舍的护理,及时清除污染物,勤冲洗、消毒,灭蚊蝇,强化免疫接种,防寒保暖、防暑降温[34]。夏季注意通风换气,降低饲养密度。及时给病牛翻身,进行适当运动。条件允许时增加动物的户外运动,适当晒太阳。3.2合理调配日粮3.2.1选择适合的碳水化合物饲料饲料种类、营养特性不同,所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含量不同,引起瘤胃酸中毒的概率也不完全相同。如与玉米、马铃薯相比,小麦更易引发瘤胃酸中毒[35];日粮中小麦用量不宜过多,应控制在50%以下。因此,要选择适合的碳水化合物饲料,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饲喂量,降低瘤胃酸中毒的发生率。3.2.2控制淀粉和糖的进食量,降低日粮的发酵速率与碳水化合物相比,淀粉和糖在瘤胃中的发酵速度更快。谷物是反刍动物饮食中淀粉的主要来源,各种谷物的结构和形态决定了瘤胃的消化率。不同种类的淀粉在瘤胃中的消化率由高到低为:小麦燕麦大麦玉米高粱。不同种类的谷物在瘤胃消化率方面存在差异,但加工工艺和形态不同也可以改变谷物的瘤胃消化率。Krause等[36]比较了饲喂高水分玉米和破碎去壳的干裂玉米对奶牛的影响,结果显示,即使饲料颗粒粗大,但饲喂高水分玉米的奶牛瘤胃pH值更低,说明高水分玉米发酵能力更强。减缓发酵速率、降低日粮中的淀粉和糖含量的有效方法是采用非饲草来源的纤维替代部分谷物,如甜菜浆、大豆壳、苜蓿粉、酒糟、啤酒糟和玉米麸等饲料,有助于限制日粮中的淀粉含量[37]。3.2.3提高日粮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日粮中适宜浓度的NDF对维持反刍动物瘤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不同水平的NDF对瘤胃产生的影响也不同。Xie等[38]以4种不同NDF水平的日粮饲喂100只羔羊,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高水平NDF可以提高羔羊的性能,改善瘤胃发酵环境。琚思思等[19]试验结果也证明了高水平的NDF可以提高瘤胃pH值,预防瘤胃酸中毒发生;而低水平的NDF会降低瘤胃pH值,改变瘤胃微生态区系,增加瘤胃酸中毒的患病风险。3.3中和或调控瘤胃有机酸的产生和利用3.3.1接种乳酸利用菌埃氏巨型球菌是瘤胃内产丙酸的乳酸分解菌[39],可以促进乳酸的利用,有效防止瘤胃内乳酸的积蓄[40]。埃氏巨型球菌能够将乳酸转化为VFA,减少乳酸含量。大多数乳酸利用菌不耐酸,通常在pH值为5.5时利用能力减弱[41]。孙国权等[42]进行了埃氏巨型球菌在体内外对乳酸利用率的影响的对照试验,证明瘤胃内添加埃氏巨型球菌,能够显著降低瘤胃内乳酸浓度,提高乙酸、丙酸、丁酸的浓度。因此,埃氏巨型球菌在预防反刍动物的营养性代谢病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埃氏巨型球菌可以阻止牛羊等动物因食入大量高碳水化合物日粮而引发的瘤胃酸中毒。除埃氏巨型球菌以外,反刍兽新月单胞菌也可以降低乳酸浓度。毛胜勇等[43]利用体外批次培养技术,证明反刍兽新月单胞菌可以降低乳酸浓度,与酵母联合应用时降低乳酸浓度的效果更明显。3.3.2日粮中添加缓冲剂缓冲剂的作用机理是中和有机酸,提高瘤胃pH值;加快瘤胃液的流动速度,防止有机酸的积累[44]。碳酸氢钠是常用的缓冲剂,也是目前研究较为清楚、安全的饲料添加剂。黎佳颖等[45]研究日粮中添加缓冲剂对奶山羊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缓冲剂能够显著提高瘤胃液pH值,但是停止加入缓冲剂时,继续产生的有机酸可能诱发瘤胃酸中毒[46]。3.3.3日粮中添加硫胺素硫胺素又名维生素B1,是哺乳动物所需的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47]。研究发现,添加硫胺素对预防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起重要作用[48],可以降低瘤胃液中乳酸的含量[49],维持瘤胃内环境的稳定。硫胺素的作用机理是促进乳酸利用菌生长,抑制乳酸产生菌的繁殖[50]。4结论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率很高,对养殖户造成极大的困扰,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寻找预防瘤胃酸中毒的措施至关重要。日粮中添加有机酸、硫胺素、缓冲剂以及向瘤胃接种乳酸利用菌等,均能够有效降低瘤胃酸中毒的发生率,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进一步研究各种反刍动物适宜的日粮组成、日粮加工方法和饲养管理制度等,寻找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