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下管廊等工程迅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跨越式发展,给岩土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催生精细化管理,促进信息化建设,推动数据量爆发式增长.大型岩土工程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性高、隐蔽性强、施工环境复杂等特点,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难以满足现代岩土工程信息化发展的需求,造成数据孤立化、信息孤岛化、模型多元化、应用离散化等突出问题,迫切须要研究和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建造,提升管理水平.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以数字化为中心的全新阶段.岩土工程建设应当抓住机遇,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尖端技术应用能力.数字孪生技术是实现信息物理融合的有效手段,通过数据和模型双驱动,构建虚拟模型反映真实物理世界中实体的全生命周期状态,实现全过程仿真、预测、监控和优化.为应对岩土工程面临的地质条件多样化和建设环境复杂化的挑战,满足勘察数字化、设计交互化、建造虚拟化、决策智能化、监控网络化、性能优越化的发展需求,迫切须要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到岩土工程领域.创建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模型,建设虚实结合的数字孪生环境,发展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核心技术体系,实现岩土工程数字化设计、协同化建造、动态化分析、可视化决策和透明化管理,有效提升岩土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深化岩土工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 数字孪生技术发展现状数字孪生起源于工业制造领域,随着三维建模、虚拟现实、计算仿真、物联网、大数据等关键使能技术的交叉融合而发展壮大.三维模型作为连接物理实体与虚拟实体的入口,是建立数字孪生体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在岩土工程领域,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运用地质统计学、空间分析和预测技术构建地质体空间模型,并进行地质解释.在建筑工程领域,BIM是创建和使用三维建筑信息模型的数字化技术与工具,通过国际通用的、开放的数据标准IFC,集成建筑工程项目的各类信息,构建三维数字化模型,应用于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作业[1-2].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成功经验启发我们[3]:结合BIM技术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用于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实现虚实空间协作运转(如图1所示),全面提升岩土工程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水平,或许能够探索出一条岩土工程数字化建设的新路径,开拓出一种岩土工程信息化的创新性实践模式.10.13245/j.hust.220809.F001图1岩土工程数字孪生关键技术支撑关系1.1 数字孪生数字孪生概念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大学Michael Grieces教授于2003年提出[4],2011年左右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在航空航天领域崭露头角.美国航天局通过构建与真实飞行器一样的虚拟飞行器模型,利用传感器实现与飞行器实际情况完全同步,从而精确模拟和反映真实飞行器的飞行状态,辅助驾驶员做出正确决策[5-6].在此基础上,美国空军研究室首次提出数字孪生的定义:数字孪生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随着工业4.0相关战略的不断出台,数字孪生技术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7].近年来,达索、通用电气、西门子等工业巨头纷纷布局数字孪生业务,宣传和使用数字孪生技术[8].英国国家基础设施委员会于2017年11月提出创建一个与国家基础设施相对应的数字孪生体,并于2019年1月启动.从2016年起,Garter公司连续4年将数字孪生列为当年十大战略科技发展趋势之一[9].目前数字孪生技术在产品设计[10]、智能制造[11]、医学分析[12]、工程建设[13]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工业界的智能制造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14].国内对数字孪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献[15-16]提出了数字孪生五维模型,从物理实体、虚拟实体、服务、孪生数据及连接五个层面阐述了数字孪生模型的组成架构和应用准则.文献[17]结合数字孪生发展背景,提出了产品数字孪生体的内涵及体系结构,丰富了数字孪生技术的概念.我国2020年圆满完成任务的嫦娥五号也使用了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对嫦娥五号航天器进行数字孪生仿真,加载遥测数据,实现航天器工作状态监测、多维遥测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功能,助力科研工作者实时掌握月表采集情况.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郑伟皓等[18]立足公路交通设施模型,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建模方案和一套标识编码方案;朱庆等[19]为了解决川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多源异构信息,制定了面向数字孪生川藏铁路的编码规则;Fan等[20]提出了灾害数字孪生范式的设想;David等[21]也设想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增强灾害管理水平.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南建筑设计院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规划和设计了闻名世界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助力医院快速建成和安全使用[22].综上所述,数字孪生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加速迈进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通过不断创新,逐步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各行各业、特别是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数字孪生以数字化方式创建物理实体的虚拟模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与真实世界的映射,构建平行世界,是一个对物理世界进行数字化解构、并在虚拟世界进行数字化重构的过程[16].数字孪生以数据为纽带实现信息和物理系统的系统集成,以控制算法与模型为核心实现虚实实体间的知识交互与迭代优化,因此数字孪生落地的关键是“数据+模型”.模型是数字孪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数字孪生功能的重要前提.相对于制造业,岩土工程领域中的数字孪生技术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结合岩土工程特点,引入数字孪生技术,聚焦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推动岩土数字孪生体的专业化应用,探索新型岩土工程数字化建设路径和实践模式,还有大量的工作须要开展,更须要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技术上有所突破.1.2 三维地质建模岩土工程既是建筑工程,又是地质工程.岩土工程中的两个核心要素是地质体与工程结构体,两者交融共生,相依相存,相克相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质体既是岩土工程结构体的载体,又是岩土工程施工改造的对象;工程结构体对地质体进行补强加固和支撑保护.岩土工程信息化的发展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岩土工程中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岩土工程信息化,岩土工程信息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着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进步[23].1993年,加拿大学者Houlding最早提出了三维地质建模的概念[24].法国Mallet教授建立了离散光滑插值(discrete smooth interpolation,DSI)方法[25],推动了三维地质建模的发展.随着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公司研发了三维地质建模商业软件,如法国公司在DSI算法基础上推出的地质建模软件GOCAD[26],澳大利亚公司研发的大型采矿工程软件Surpac Vision[27]等.国内岩土工程中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陈昌彦等[28]提出了局部间断拟合函数,实现工程地质结构及边坡工程开挖的三维模拟和再现;文献[29-31]提出多层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建模方法,搭建了三维地质建模系统;文献[32-33]研发了基于三角网和交叉剖面的多种建模方法和系统;钟登华等[34]采用混合数据结构实现了地形类、地层类、断层类、界限类4类地质对象的拟合构造与几何建模,研发了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模与分析系统;陈麒玉[35]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郭甲腾等[36]发展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隐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杜子纯等[37]建立了一种基于地层沉积顺序的统一地层序列方法,进行城市三维地质建模;冉祥金[38]基于CGAN神经网络,提升了区域三维地质建模的智能化水平;李明超等[39]提出了基于NURBS的参数化地质建模方法;李建[40]等建立了多源数据融合的规则体元分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梁栋[41]引入贝叶斯和Copula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提高了三维地质模型的精确度.然而,现有岩土工程中的三维地质模型更多应用于可视化,不能和岩土工程结构模型进行深入融合和有机协作,难以发挥三维地质模型的作用;因此,基于数字孪生理念,考虑三维地质体与工程结构体的特点,深化理论认知水平,探索几何拓扑一致的数据模型,设计数据融合共享机制,发展三维地质体与工程结构体的自洽整合算法,实现岩土工程耦联体的数据联动、模型协动、虚实互动,构建岩土数字孪生体的系统底层架构和基础数据体系,是岩土数字孪生模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1.3 BIM技术BIM是一种创新理念与方法,自提出以来已席卷全球工程建设行业,引发工程建设领域的第二次数字革命,推动建筑相关行业转型升级[42-43].美国国家建筑信息建模标准给出了BIM的定义:BIM是设施物理和功能特征的数字表示,是一种共享的知识资源,用于提供有关设施的信息,为其生命周期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44].国外在研究和应用BIM技术方面起步较早,美国、日本、新加坡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BIM技术应用比较广泛.BIM进入中国后,逐步得到了建筑领域的关注,政府和行业协会对BIM的研究和应用也十分重视.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建造全过程加大BIM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提升建筑工业信息化水平[45].BIM技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构建数据化、智能化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46],有效实现各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和各工种之间的协同作业[47-49],提高工作效率[50],降低施工风险[51],在建筑工程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年来,BIM技术在隧道工程、基坑工程、水电工程等岩土工程相关行业中也得到了应用(见表1),有效促进了岩土工程信息化的发展.10.13245/j.hust.220809.T001表1BIM技术在地下结构体与地质体中的应用工程领域地下结构体地质体隧道工程文献[52-55,57,67]文献[63-64]基坑工程文献[58]文献[65]水电工程文献[59]文献[67]交通工程文献[60-61]文献[68]在隧道工程方面,Cho等[52]针对新奥尔良法隧道,基于参数化建模方法,提出了标准化全断面隧道BIM族库的构建方法;李晓军等[53]提出了山岭隧道结构BIM多尺度建模与自适应拼接方法,并利用Revit软件建立了隧道结构标准段与特殊段参数化模型单元;钟宇等[54-55]、Christian等[56]、刘曹宇[57]利用BIM技术进行了参数化建模,构建了盾构隧道模型.在基坑工程方面,郭柯兰等[58]结合神经网络模型和BIM模型,识别基坑工程风险因素,对基坑工程进行风险量化研究.在水电工程方面,谭尧升等[59]基于BIM技术建立了水电工程边坡施工全过程信息模型,以白鹤滩水电站为例实现了数字化管控.在其他与岩土工程相关工程中,BIM技术也得到了应用[60-61].针对岩土工程中的地质体,一些学者也尝试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地质建模[62-63].Zivec和Zibert[64]采用BIM建模技术为隧道项目创建三维地质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地质结构推断、岩体描述和调查规划;饶嘉谊等[65]基于Revit软件二次开发,利用钻孔数据构建三维岩土体模型;钱睿[66]依托Civil 3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构建煤层三维地质模型;钱骅等[67]在CATIA软件的基础上,利用VB编程开发了适用于水利水电行业的三维地质建模平台;苏小宁[68]基于CATIA软件构建了公路隧道三维地质模型.综上所述,BIM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在岩土工程中也快速发展,应用于构建岩土工程结构模型或者地质模型,但地质模型和结构模型的组织方式和构建方法存在显著差异,BIM技术尚难以构建复杂地质体模型.总体而言,虽然在高层建筑工程方面,BIM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岩土工程方面,难以真正实现复杂地质体和工程结构体的一体化集成,亟待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因此,将BIM技术真正落地于岩土工程,基于几何拓扑一致的底层数据模型,融合工程结构体和复杂地质体,研发两者协同共享的岩土工程耦联体建模技术,构建与物理实体孪生并行、精准映射的BIM模型,形成岩土数字孪生体的建模方法体系,是迫切须要突破的技术瓶颈.1.4 仿真模拟与专业分析在岩土工程中,通常会利用Abaqus,Ansys,Plaxis和FLAC 3D等数值模拟软件构建计算模型,对隧道[69]、边坡[70]、路基[71]等工程等进行力学计算,分析复杂岩土体和工程结构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变形演化规律,评价工程安全性和稳定性.近年来,随着BIM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逐步应用,学者们开始关注BIM模型与数值计算模型的转换与融合问题.封大为[72]分析了Revit软件和Ansys软件的特点,利用Revit API接口开发程序进行Revit与Ansys之间的数据转换,实现BIM结构模型可计算;宋杰等[73]、刘彦凯[74]基于Revit软件,将BIM模型信息和力学参数提取出来转换为Ansys ADPL命令流,进行力学计算.王玄玄等[75]提取BIM模型中的几何尺寸和材料参数等数据,自动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生成INP文件,打通了Revit与Abaqus之间的数据壁垒.文献[76-78]基于IFC标准提取BIM结构模型信息,研发了基于BIM的统一数据转换平台,实现了BIM模型数据向有限元(FEM)分析模型的转换.LAI等[79]打造了基于IFC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将BIM结构模型信息转换成对应数值分析软件的数据模型.上述研究推动了BIM模型进行数值计算与力学分析的发展,但仅针对BIM结构模型,对于岩土工程而言,地质模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Fabozzi等[80]采用Bentley系列软件分别构建了隧道结构模型和三维地质模型,通过CAD文件格式导入Plaxis有限元软件,划分网格后进行数值计算.Alsahly等[81]探讨了BIM-FEM的工作流程,将地质模型和隧道结构模型转换成ACIS数据格式,导入有限元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和力学分析.Ninić等[82]结合多级仿真的概念,研究了BIM模型到仿真计算软件的流程.姚翔川等[83]利用Revit构建地质模型和结构模型,将其转换成Ansys及FLAC计算模型,在Ansys中划分网格后导入FLAC 3D进行计算.以上研究在岩土工程数值模拟和力学分析中虽然考虑了基于BIM技术构建的工程结构模型和地质模型,但从模型的精细程度和两种模型的融合程度而言,难以达到大规模精细化的岩土工程计算要求,尤其是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质动态变化引起的设计变更问题,尚缺乏有效的数值模型更新和计算网格划分手段,难以满足岩土工程数字化设计和动态化反馈分析的需求.因此,基于BIM技术定制岩土工程耦联体模型,考虑数值分析的计算网格要求,研发确保地质体和结构体模型拓扑一致性的计算网格剖分方法,是拓展岩土数字孪生体数值计算功能的关键所在.1.5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国内外学者针对数字孪生技术、三维地质建模、BIM建模、仿真模拟与岩土专业计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众多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多维信息模型构建、地质体模型和结构体模型一体化集成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 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模型缺少理论体系指导.数字孪生涉及领域广,集成难度高,各应用领域各自为战,缺少通用基础技术底座.当前岩土工程领域的数字孪生研究相对较少,缺少通用准则和理论体系来参考和指导.b. 岩土工程数据标准化程度低,协同基础薄弱.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大体量多维模型数据、多尺度、多时相、多场景的岩土工程数据格式差异显著,数据融合壁垒重重.c. 三维地质模型和结构模型的集成共享面临难题.地质体与结构体的特征如表2所示,两种建模技术之间缺乏统一的空间数据模型和数据集成标准,建模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致性差、兼容性低、互操作难,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能力较弱,缺乏融会贯通.三维地质模型的数据表达与BIM模型中的IFC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难以与BIM结构模型实现数据集成和信息共享,导致BIM软件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有效融合与利用地质模型.10.13245/j.hust.220809.T002表2地质体与结构体的特征核心要素地质体结构体要素属性天然介质人工合成介质数据来源钻孔、物探等信息设计图纸构模理论离散数学理论连续数学理论建模算法插值逼近连续函数模型形态不规则、非连续规则、连续模型构成不确定确定应用场景合理推测从无到有d.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在工程应用中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设计阶段产生的三维模型既无法直接用于数值分析,也无法满足施工阶段管理的需要.三维地质建模更多地应用于可视化,没能深入到岩土工程的实际应用当中,降低了信息的利用价值和应发挥的作用.e. 岩土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过程缺乏统一平台.目前岩土工程领域的信息平台很多,主要用于岩土工程的可视化、施工安全与质量、施工资源与成本、监测信息、施工进度信息等方面的管理,以满足方案交流、成果汇报、施工模拟等场合的要求,促进了岩土工程信息化的发展.但是大多数平台仅用于项目建设的某个阶段,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不足,且在真正优化设计和指导施工上还须要进一步扩展.面向岩土工程信息化需求,针对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以理论创新为指引,以数据融合为基础,以模型集成为核心,以专业分析为出口,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是岩土工程信息化的新途径、新思路、新模式.2 未来研究方向2.1 岩土工程数字孪生理论与方法创新数字孪生的主要理论渊源和基础是系统工程及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模式识别理论、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科学.从岩土工程的视角来看,针对地质体建模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引入土性随机场理论,客观模拟地层边界和土性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建立准确反映自然规律的三维地质模型[84-85];针对三维地质模型和结构模型的集成共享难题,更迫切须要发展双核一体理论,即以复杂地质体与工程结构体为核心要素,以岩土工程耦联体为关键主体,以耦联拓扑数据模型为底层数据结构,构建由三维地质体模型与工程结构体模型一体化集成的工程耦联体模型,实现工程地质体模型与工程结构体模型一体化,形成面向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技术的双核一体理论[86].土性随机场理论为表征地层界面和地质结构的不确定性、土性参数的空间变异性提供理论方法,为应用地质数字孪生体推演分析复杂条件下的岩土工程性能演化规律、提升机理认知水平提供坚实基础和技术支撑.双核一体理论以新型拓扑数据模型为底层数据结构,解决地质体模型和工程结构体模型的差异与不兼容难题;以IFC标准作为数据信息交换的标准体系,构建统一的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模型基础数据体系;以BIM技术作为基础数据信息的载体,利用BIM技术构建岩土工程数字孪生理论模型(见图2).土性随机场理论和双核一体理论为岩土工程数字孪生体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理论指导,支撑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模型实现数据管理、模型表达、仿真模拟、情景推演、智能预测及决策自治等应用.10.13245/j.hust.220809.F002图2岩土工程数字孪生理论模型示意图2.2 基于IFC标准的岩土工程数据结构扩展在双核一体理论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模型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难题.考虑到BIM技术中的IFC标准可用于表达模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信息,而且是国际通用、中立的数据标准;因此,基于双核一体理念,遵循IFC标准,利用其良好的可扩展性,设计面向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模型的数据结构和空间数据组织,定义模型对象的拓扑关系,建立岩土工程数字孪生体的语义数据表达和模型数据体系架构,是未来岩土工程数据融合和扩展的重点研究内容.对三维地质体和工程结构体数据模型进行统一定义和表达,支持两类模型融合的几何解析和拓扑重构,可以有效克服地质体和结构体模型数据来源存在的壁垒,实现岩土工程数据融合,以此作为实现岩土工程数字孪生建模的基础.2.3 设计施工一体化统一BIM模型构建考虑三维地质体和工程结构体模型对象特征的独特性,针对统一的数据结构,采用离散数学和连续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以BIM技术为支撑的岩土工程核心要素建模方法和岩土工程数字孪生体构建关键技术,尽可能保证地质体模型和结构体模型能准确表达对象特征.以设计施工BIM信息模型构建技术为突破点,发展自洽整合算法,实现地质体和结构体模型的一体化集成,从技术层面解决三维地质体和工程结构体两类模型的融合集成,实现岩土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一体化管控,将成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2.4 设计施工协同仿真计算基于三维地质体和工程结构体的一体化BIM模型,以BIM模型的仿真计算为驱动,发展面向数值计算的BIM模型网格剖分技术,建立BIM模型的数值计算功能实现方法,是发挥和深化专业计算分析在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模型中重要作用的前提条件,也是未来亟待深化加强的研究方向.在勘察阶段引入三维地质模型,在设计阶段引入工程结构模型,并通过地质模型和工程结构模型之间的自洽整合,进行力学分析,指导岩土工程设计.在施工阶段,通过仿真模拟,高保真地还原物理模型变化规律,分析岩土工程复杂环境下的静动力学响应,实现真实世界中物理模型的动态重构、过程模拟和推演分析,预测地质体-结构体的回馈机制和演化规律,指导施工.2.5 多维度物联网感知与数据融合安全监测是岩土工程全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过获取和融合不同类型的监测数据,分析和预测岩土工程健康状况和演化特征,监控风险,动态调整,防患于未然,是保证岩土工程安全建设、正常运行的必要措施.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以实时、数字化的方式收集数据和融合信息,提升监测质量和预警能力,是沟通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桥梁,在监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模型,在虚拟世界中监控物理世界的变化,其中数据的及时采集和获取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因此,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一套覆盖工程区域的监测网,以保证对岩土工程施工、建造和运维各个阶段的全面管控,也是后续的研究重点.物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物联网感知数据实时在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模型和平台上快速加载、融合和呈现,实现实时运行监测数据、工程健康状态可视化,模拟还原物理世界的运行情况,实现基于统一时空基础的岩土工程规划、分析和决策.岩土工程数字孪生体系如图3所示.10.13245/j.hust.220809.F003图3岩土工程数字孪生体系架构3 结语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积累,已经为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解决岩土工程数字信息化集成度不高、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困难、信息模型应用不够深入、岩土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缺乏等问题提供了技术储备和科技支撑.未来,基于当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技术的实际需求,开展创新性理论探索,攻克关键技术瓶颈,聚焦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发展基于物联网的岩土工程实时监测和数据融合技术,提升设计施工协同仿真计算能力,推动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模型的专业化应用,推进岩土工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进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孪生关键技术一定会取得重大突破,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也一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